作者 主題: [整理]淡水河的介紹  (閱讀 14807 次)

0 會員 與 1 訪客 正在閱讀本文。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整理]淡水河的介紹
« 於: 三月 16, 2008, 07:07:33 下午 »
台北─我的家


淡水河形成的過程,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吧? 018
我們現在所稱之的淡水河流域乃是由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所匯聚而成。然而,根據相關的研究,這些淡水河系的河流原本都是各自獨立出海的,而且在各個地理演變的歷史斷面下,各河流與這塊土地的關係可謂錯綜複雜。
且讓我們從四百萬年起,隨著地殼變動、火山的活動與河流的改道等等,細看這淡水河的成長歲月是如何的演變,並型塑今日的淡水河流域。 這個故事要從四百萬年前說起:

◎四百萬年前         
淡水河的故事大約要從四百萬年前說起。

約在四百萬年前,台灣受到『歐亞板塊』以及『菲律賓板塊』碰撞與作用的擠壓而浮出海面,在這蓬萊造山運動的作用之下,古新店溪開始孕育成形,並從現今泰山的地區附近出海。

上圖說明了造山運動作用之下地層結構與斷層的走向,當時受碰撞擠壓而形成的山脈中穿流著古新店溪,並逐漸在出海口淤積成三角洲。

◎六萬年前             
淡水河流域的形成關鍵可以推至約莫在六萬年前的一場地質構造運動。

在古新店溪與古大漢溪形成時,其出海口附近仍是一片汪洋,日後經過數百萬年的河流作用與泥沙淤積,海口終於成為三角洲。但六萬年前的地質變動使得古新店溪口的三角洲隆起,形成林口臺地,臺北地區則陷落。海水從關渡附近的缺口灌入,臺北與林口之間形成了一個三面封閉的峽谷,在海水流入後變成了海灣。

◎三萬年前             
三萬年前,由於河流的改道與侵蝕,大漢溪開始流入了臺北盆地。

大漢溪幾經改道後,原本朝桃園台地出海的舊河道,因而失去了源頭全成了斷頭河。而新店溪改道後,林口臺地上原有的河道隨地勢上升而回流,在斷層的邊緣形成瀑布,瀑布與河流兩股力量交互切割侵蝕,海灣不斷由江子翠往鶯歌方向延伸,最後終於在山谷間鑿出一條約十公里長的通道,通到大漢溪。海灣的水位比大漢溪低,大漢溪從此也被襲奪 過來,進入臺北地區。

◎二萬年前             
隨著大漢溪被新店溪襲奪,同樣的情況接著發生在基隆河的身上。今日淡水河河系大致的輪廓於是形成。

臺北地區在下陷後,從今日的士林到基隆一帶,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該地區的河流也朝低處往士林而去,附近新店溪的支流順勢將基隆河引進了臺北地區,如此河流的向源侵蝕,新店溪襲奪了基隆河,今日淡水河流域的河系才有了大概的輪廓。

◎一萬年前             
一萬年以前,淡水河流域流經的臺北地區再次歷經了重大的變動: 臺北湖 的形成。 康熙台北湖 是最近一次的台北成湖的記錄。

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匯流之後,不斷的帶來上游沖刷下來的砂石,加上河流的侵蝕作用,將原本丘陵起伏的地形填實鋪平,臺北地區於是形成了 盆地。

隨後 大屯火山 再次噴發,熔岩堵塞了 關渡 附近的缺口,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頓失出海口, 臺北盆地 於是蓄積成湖。  

◎五千年前             
五千年前,今日淡水河流域面貌的呈現。

大約在五千年前,台灣海峽的海平面下降,臺北湖的湖水在關渡決岸泄出,臺北盆地漸漸的出現,成為今日的模樣。

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在臺北盆地匯聚後,形成一水源充沛的河流從觀音山旁的淡水出海,淡水河流域的全貌自此完整的呈現。造就流域周圍先民聚居繁衍的濫觴。    


淡水河不同的面貌

Spot衛星影像

本衛星照片乃是經由法國所發射的資源遙測衛星所獲得的地表影像。資源衛星多使用多光譜感測器來呈現地表的資訊,通常學者一致公認把光學的三原色之中的紅色給紅外波段,綠色給紅波段,藍色給綠波段,這樣的影像配置效果看起來最清晰分明。然而一般人也許認為綠意盎然的森林一定只對綠波段有反應,其實森林對紅外波段的反應相對更強,甚至可以蓋過綠波段。這也就是我們在淡水河流域的衛星影像中,經常可以看到紅色的山林景象的原因。

彩色衛星影像

透過影像處理,以最接近地表顏色來表示地形的衛星影像圖。其製作的方式以衛星影像為底圖,配以電腦軟體製作出最近真實色的展現地形。例如山脈、林地、果園、農地調以綠色,建地以灰白色,河川、海洋則以藍色為主。

分層設色圖

是最早小縮尺地形表示方法之一,在十九世界末葉才被廣泛的使用。由於製作比較簡單,所以比其他方法更為普遍。在掛圖、地圖及其他地形圖中,表示地形的方法通常是分層設色法,因為它只需要在等高線間加上不同的面符號即可。

暈渲圖

暈渲圖可以分為直照暈渲與斜照暈渲兩大類。前者水平地面成為白色,坡度越陡越暗。後者的光源來自一固定方向與高度,地表受光量之大小與光源投射大小成比例,當地表切面與光源成正交時,所受光量為最大。但兩者都各有缺點,直照與一般習慣不符,斜照則是過黑或是過亮。因此有人使用兩者混合方式形成第三類暈渲法,稱為混合暈渲法:利用直照暈渲原理來緩和斜照強烈明暗的差異。

彩色暈渲圖

分層設色圖若與圖畫地形符號或暈渲圖相混合使用時,稱為彩色暈渲圖。此種地圖的表現方法幾乎可以滿足一般地圖讀者對地形描述的大部分需求;它可以呈現主要的構造地形,如大山脈、大高原或低地等以及較詳細的地形。
 

◎水淹台北大城

拜地理資訊系訊(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之賜,我們可以模擬出任何假想中的地理現象。以水淹台北大城為例,我們使用台北盆地40公尺精度的數值高度資料,再將0-30公尺的區域依序改成海拔高度0公尺,輸入多媒體影片處理軟體。水淹台北大城這段虛擬的影片就產生了。片中的結局可以看到台北盆地灌入30公尺的水量後,大屯山群與台灣本島相離,獨自變成大屯島群。淹水過程中,基隆河谷最先被淹沒,接著新店溪河谷,最後當大漢溪河谷也被淹沒時,台北盆地自此消失,新台北灣就呈現在我們眼前。

<a href="http://embed.wretch.cc/vc3B1ZXJvcGxpbi80NTA4MjMy&#39;" target="_blank" class="new_win">http://embed.wretch.cc/vc3B1ZXJvcGxpbi80NTA4MjMy&#39;</a>

台北盆地、翡翠水庫、石門水庫地理圖:
淡水流域內在新店溪上游有著台灣第二大水庫:翡翠水庫,供應了大台北地區各生產活動所需的水源; 而位於大漢溪上游的石門水庫則對台灣西北部的農業與工商發展有重大貢獻。
然而淡水河、新店溪、基隆河、大漢溪所匯聚的台北盆地,更是孕育了台灣最重要的中樞都市: 台北市。且讓我們細細的體會作為生產功能的淡水河將如何邁向下世紀的旅程吧!


保護區及國家公園地理圖:
淡水河流域豐富的生態資源孕育了多樣化的物種與許多珍稀的動植物種類。在永續發展的保育理念下, 政府在淡水河流域內劃設了數個自然保留區、國家公園、水質水量保護區與沿海保護區等。 究竟這些保護區的設置目的與分佈特色為何?就讓我們慢慢來觀察囉!


紅樹林自然保留區
● 位置:台北縣竹圍淡水河沿岸
● 面積:76.41公頃
● 主要保護對象:水筆仔
● 成立時間:1986/6/27
● 管理機關:台灣省農林廳林務局
● 簡介:因為地處海邊加上東北季風吹拂,所以全年潮濕多雨,尤以冬季為最。河口附近每日長退潮兩次, 潮差大約2~3公尺,在退潮時,上游的污染誤會堆積於此,成為此地最大污染源。 本區主要保護的景觀為水筆仔純林,此地為台灣最大的紅樹林地區。另外淡水附近的紅樹林, 亦為全球紅樹林分佈的最北界。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 位置:台北縣八里鄉
● 面積:30.00公頃
● 主要保護對象:水筆仔純林及其伴生之動物
● 成立時間:1994/1/10
● 管理機關台北縣政府
● 簡介:此地基本的潮汐以及氣候環境,均和竹圍紅樹林差不多,最大的污染源也是亦為潮汐所帶來的垃圾。 像此種河海交接的潮間帶濕地,因為土壤中水分及鹽分均偏高,故容氧量不足, 加上季風的吹拂,對於植物的生長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這些地區的紅樹林, 均為重要的保育對象。

關渡自然保留區
● 位置:台北市關渡沼澤區
● 面積:55.00公頃
● 主要保護對象:水鳥
● 成立時間:1986/6/27
● 管理機關:台北市政府建設局
● 簡介:此亦位於關渡平原之上,在氣候條件上與台北盆地極為相似,又因為此地已經屬於較內陸的地區, 所以潮汐的影響不像在海邊的竹圍、挖子尾這麼強烈。本區除了也有紅樹林之外,因為特殊的沼澤生態系, 吸引大批的水鳥來此棲息,所以鳥類為此地最主要的保育對象。本區的鳥類有250種以上,以候鳥居多,為台 灣鳥類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

陽明山國家公園
簡介:陽明山國家公園東起磺嘴山、五指山東側,南到紗帽山南麓,西至向天山、面天山西麓,北抵竹子山、土地公嶺,面積約11456公頃,海拔高度自200~1200公尺。園區內植物種類繁多,二、三月時的花季及入秋時五節芒是最著稱的植物景觀,分佈在火口沼澤地的「台灣水韭」更是台灣特有種。赤腹松鼠及台灣彌猴是園區內族群數量最多的中型哺乳類動物。春夏之際五彩斑斕的蝶類更增添了園區豐富的色彩。陽明山國家公園由大屯火山群構成極大部分,因此火山、地熱景觀成了本區最特殊的景致。 陽明山國家公園鄰近大台北都會區,由於海拔高度低,山勢較為低平,相當適合健行活動。區內步道規劃非常完善,大致分為大屯山、七星山及擎天崗三個系統;大屯山步道系統沿途的植物、生物景觀豐富;七星山步道沿線經過小油坑,可欣賞獨特的地熱景觀;擎天崗著名的大草原及漫步其上的水牛,讓人行走其間倍覺悠閒自在。

坪林台灣油杉自然保留區
● 位置:文山事業區第28、29、40、41林班
● 面積:34.60公頃
● 主要保護對象:台灣油杉
● 成立時間:1986/6/27
● 管理機關:台灣省農林廳林務局
● 簡介:本地位於台北縣坪林鄉境內海拔約300~600公尺,氣候上屬於潮濕型的氣候。 本區的林相雖然有90%為人造林,但是因為有台灣稀有植物台灣油杉零星分佈,故劃定為保留區。 大型哺乳類在此地並不多見,多為小型齧齒哺乳類與鳥類。

插天山自然保留區
● 位置:大溪:13-15,24-26,32,33林班、烏來18,41-45,49-53林班
● 面積:7759.17公頃
● 主要保護對象:櫟林帶、稀有動植物及其生態系
● 成立時間:1992/3/12
● 管理機關:台灣省農林廳林務局
● 簡介:本區位於台北縣與桃園縣的交接山地地區,因為東北季風的吹拂以及高度落差相當大的地形, 使得我們可以在此地看到溫帶一直到熱帶的景觀。此地最具代表性的植物為台灣山毛櫸, 為農委會依文公告的稀有植物。在動物方面此地亦有不少瀕臨絕種的動物,如台灣黑熊等等…。

雪霸國家公園
簡介:雪霸國家公園位於新竹、苗栗、台中之間,以雪山山脈為主,區內包括了雪山、大壩尖山等高峻山峰,總面積達76850公頃,海拔高度自760~3886公尺,是高山型的國家公園。由於海拔高度落差大,因此園區內的植被型態相當複雜。高山林木以玉山圓柏與冷杉林最為著名,其中冷杉林因遭受火災而死亡,歷經風吹日曬,露出白色木質而成為白木林。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櫻花鉤吻鮭,分佈於武陵溪下遊及七家灣溪,是世界知名的珍稀魚類。 雪霸國家公園屬高山型國家公園,園區內多登山步道,適合健行活動的步道大致分佈於武陵及觀霧遊憩區內。武陵遊憩區內的煙聲瀑布步道是櫻花鉤吻鮭的觀賞點,觀霧遊憩區內的觀霧瀑布、檜山神木等,都是享受森林欲的最佳地點。

●淡水河沿岸位置圖

淡水河河流概述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咦?不對不對啦!我家門前有大河耶,才不是小河呢!淡水河很大,是由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三條主要支流構成的。早先新店溪與大漢溪在板橋江子翠附近匯合成淡水河,而基隆河則在瑞芳一帶轉折西南流入台北盆地,如此便形成淡水河流域。大約在一萬年前,地球溫度升高,冰河融化,海水急遽上升,從關渡灌入台北盆地,淹沒成一個湖泊。後來呢,又因地殼變動,造成陸地上升,海水逐漸退出盆地,基隆河在關渡附近加入淡水河,切割關渡後才整個流向台灣海峽。
  淡水河是台灣所有河流當中水量最為豐沛,也最具有航運便利的河川。最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入侵台灣的文獻曾經記載著,淡水河水域寬廣,船隻可以通行到上游的地方呢!在當時,平埔族凱達格蘭的聚落散布在台北盆地各地,小朋友可以試著從海牙國立檔案館所珍藏的西元一六五四年荷蘭人所繪的大台北古地圖看出來唷!船隻從今日的淡水地區行駛進入淡水河,經過竹圍、關渡、艋舺再轉入新店溪或大漢溪,沿岸有十多個聚落。到了清朝的時候,台北盆地的水位發生劇烈的變化,造成有些河港因此被淹沒而消失,但是,之後隨著許多漢人移民進來,大家為了享有航運的便利,都聚集在河岸旁邊,自然而然地形成河港聚落,從康熙到乾隆時期,形成的河港聚落有滬尾(淡水)、八里坌、干豆門(關渡)、大隆同(大龍峒)、艋舺(萬華)、新莊、枋橋(板橋)以及上游的三角湧(三峽)、大嵙崁(大溪)等。
  所謂河港城鎮的生態,就是靠河運發展起來的,當河運暢通的時候,河港就有很大的機會法展、升格為商業都市,淡水河兩岸的城鎮就是具備這樣的特質。但是從上游、中游到下游的城市或聚落中,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而各有不同的發展。
  就淡水河流域來說,滬尾(淡水)是屬於河港型城鎮,在早期,主要是負責大陸漳州、泉州地區貨物的輸出和輸入;艋舺和新莊則是屬於內陸城鎮,具有集散貨物的功能,發展到一個成熟階段又可作行政、文化與經濟中心;而像三峽及大溪這樣的山腳聚落,具有收集山麓產業的功能。在二十世紀二○年代以前,淡水河的舟運最上游還可以到達大溪,不但如此,大溪還是淡水河進入山去和桃園台地的轉運點呢!而淡水河從大稻埕往下,則可以通行小汽輪,從廈門或上海來的輪船都可以在淡水港停泊。
  淡水港興起約在乾隆末年,之前的主要港口在南岸的八里坌,當時的八里坌市街較為繁榮,政府駐軍也在八里,但是後來隨著淡水河口水道發生變化,使得市街移往北岸,至嘉慶初年形成今天的淡水市街,以福佑宮為中心,街道沿著河岸發展,除了船夫及苦力外,也有婦人在河邊洗衣服。
  今天這些早期的河港聚落的功能已經改變,昔日原有的市街格局也不存在,它們與淡水河的關係也淡薄了。依賴河港而興起的城市應是和河川保持良好的共生關係,所以,整治淡水河的同時,也應該重建兩岸的景觀。


基隆河河流概述


  基隆河是一條很特殊的河,它的河道彎彎曲曲的,發源地是臺北縣平溪鄉石底林西邊的山地,流經的地方有:台北縣的平溪鄉、瑞芳鎮、汐止市,基隆市的七堵區、暖暖區與台北市的南港區、松山區、內湖區、中山區、士林區、北投區,在台北市的關渡與淡水河匯合,成為淡水河的三大支流之一。
  基隆河流域曾經出產煤礦與砂金。煤礦蘊藏量有限,歷經一百多年的開採,多數煤礦脈早已枯竭而關閉。基隆河流域的砂金礦床,是瑞芳、牡丹坑及金瓜石諸型礦床受風化作用崩壞後,被水沖刷至基隆河儲積而成。傳說在劉銘傳興建基隆到台北之間的鐵路時,工人在午餐後,用飯碗戲淘河沙時無意間發現,後來有人溯河而上,發現了金瓜石、九份等地的金礦,於是漸漸湧來採金人潮,繁華一時,但是現在金礦已不再現,只留下許多淘金歲月時的記憶。煤礦與金礦的開採,雖然繁榮了地方,但同時對基隆河的河水造成污染,也破壞了河床結構,留給我們一個產業與環保的深思課題。
  基隆河畔最早是平埔族人居住的地方,後來有從大陸來的漳州與泉州的先民在此聚居。早期漳、泉的移民相處並不和諧,經常發生集體械鬥的事件,稱為「漳泉械鬥」。


新店溪河流概述


  新店溪發源於雪山山脈北麓,上游源流分為兩支:一是北勢溪,起源於北縣與宜縣交界的鶯子嶺一帶,沿途流經平溪、坪林、石碇等地。一是南勢溪。全域佔整個淡水河流域面積的百分之三十三。石碇與坪林二鄉的雪山山脈,其三大支流景美溪、北勢溪與南勢溪流域廣闊,尤其是翡翠水庫所在的北勢溪更是大台北地區主要的水源。北勢溪與南勢溪在新店市龜山匯集為新店溪,在新店一帶進入台北盆地,在景美匯入景美溪後,蜿蜒至台北市中興橋前與大漢溪在江子翠附近匯合,從這裡往下就稱為淡水河。


大漢溪河流概述


  大漢溪本名古大漢溪(又名為大科崁溪),它發源自大霸尖山,流經羅浮,經石門向北東流,經桃園大溪,在三峽分為三峽溪和橫溪二條支流,續流經鶯歌、樹林、土城、板橋、新莊,在萬華和新店溪匯合,就是我們常說的「淡水河」。大漢溪全長135公里,流域面積廣達一千多平方公里,是淡水河三大河系中流域面積最廣且主流長度最長的支流。
  古時候大漢溪和現在的面貌完全不同,話說在明末清初時,大漢溪的出海口是桃園南崁,這可由南崁竹圍的五福宮附近有一大片石礫地佐證,當時這片石礫地是大漢溪的河床。大漢溪的改道,在近三百年來有二次,第一次是清初,一次地震使溪流改向至三峽,流經樹林、蘆洲及五股之間,到關渡出海;第二次改道則由樹林轉向板橋江子翠,也就是今天淡水河河道面貌。
  大漢溪沿岸,從很早就是原住民平埔族人居住棲息的地方,清康熙年間,福建、廣東移民陸續到淡水開墾,在淡水港口周邊形成聚落,當時台灣政治經濟中心在南部,但在清朝末年,朝廷在列強船堅砲利的威脅下,不得不開放基隆、淡水等港口,因而淡水商業逐漸繁榮,商賈雲集,淡水河的支流--大漢溪沿岸人煙聚集的地方,也逐漸被開發成河口商港,例如萬華、新莊、三峽、大溪等地。
  觀察台灣的都市發展過程,可以發現早期發展的市鎮,大部份是海港或河港,原因不外有四:
一、最初由大陸來臺移民,必須乘船過海,所以首先建立的根據地,必為可泊碇船隻的海港或河港;
二、隨後來台的移民,大都在已建成的港口上岸,逐漸形成聚落;
三、台灣土產、農產品輸出及日用品輸入,均依賴港口轉運,所以自然形成市集;
四、當時臺灣土地大部份草萊未闢,陸運困難,各個已開拓地區間必須依賴水運相互連絡,有利港埠發展。

  大漢溪的發展也不外乎這個模式,早期大漢溪沿岸城鎮均因商業交易而興起,例如清朝乾隆時期,台北平原是福建的大米倉,許多運米的商船,經由新莊出口,新莊因而繁榮興盛了有數十年之久,後來河床淤淺,水運功能消退,新莊式微。又如緊鄰新莊的三峽。因為種有台灣輸出大宗貨品之一的大菁(植物,染料的原料),因此該地的染業特別發達,商人利用大漢溪由下游港埠運進布匹,發展染業,同時由於山林間種有樟樹資源及茶葉,帶動了三峽的商業盛況,直到河港淤淺,公路交通逐漸轉移,三峽商業地位沒落。可見早期的大漢溪帶動了河岸商業發展,也見證了河岸城鎮的衰微。

參考資料:http://ntudlm.csie.ntu.edu.tw/tamsui/index.html
« 上次編輯: 三月 16, 2008, 07:58:43 下午 由 super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