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題: [新聞]五股溼地 垃圾山復育傳奇  (閱讀 14665 次)

0 會員 與 2 訪客 正在閱讀本文。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五股溼地 垃圾山復育傳奇
« 於: 二月 28, 2012, 01:25:52 下午 »
五股溼地 垃圾山復育傳奇

溼地心發現專題報導(13)(中央社記者陳至中新北市28日電)五股溼地見證台北盆地百年榮衰,從良田到疏洪道,從垃圾山到生態園區,如今五股溼地景象,30年、50年前完全無法想像,甚至它是人工還是自然溼地,至今也沒有定論。

越過二重疏洪道河堤,成蘆橋下不起眼的鐵皮貨櫃屋,上頭的看板寫著「荒野保護協會五股溼地教育中心」,這裡是五股溼地的核心,一切傳奇的起點。

往北方順著碎石小徑走去,兩旁茂密的蘆葦叢,依稀可見隱藏其間的沼澤溼地。再往前走,一片寬敞的泥灘地映入眼簾,不時有三兩水鳥,忽地飛翔、忽地將頭鑽進泥地覓食,另一側的水筆仔更加豐富了溼地的色彩,對岸關渡平原的高樓大廈就在不遠處,形成奇妙的對比。

現在被稱為「疏洪生態公園」的地方,60年前仍是叫做「洲子尾」的平坦平原,和蘆洲、五股連成一片,只是較為低窪。民國53年,政府為了解決台北水患,炸開了關渡對岸的「獅子頭隘口」,淡水河的洪水的確更容易流到出海,海水卻也因此肆無忌憚地倒灌進來,從此當地的水質有了鹽度,生態也徹底改變。

家住五股、現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的賴榮孝,見證了五股溼地的轉變。根據相關文獻,民國60、70年代,當地居民飽受海水倒灌之苦,農田的水退不出去,卻帶來豐富的漁產,農民們索性做起撈魚的生意,轉行作了漁民。靠近淡水河的一側,也漸漸出現了潮間帶生態,水筆仔、招潮蟹、水鳥一一現跡。

民國73年,又有另一項關鍵轉變,政府徵收洲子尾周遭土地,開闢了「二重疏洪道」,卻也為此地帶來了環境黑暗期。70、80年代正值台灣經濟蓬勃發展,疏洪道位於五股、蘆洲、三重之間,成為名符其實的「三不管地帶」,不肖業者偷倒廢土、廢棄物,赫赫有名的「五股垃圾山」,也是在此時期形成。

民國90年代,環保運動興起,政府被迫正視此區亂象,但改造重視景觀設計,甚至一度要將苟延殘喘的水筆仔剷除,改造成綠地公園。賴榮孝看不下去,結合當地團體和政府請命,希望已還原沼澤生態、復育為主。

該運動出乎意料地成功,賴榮孝說,當時他們怕保存溼地被打折,刻意採取畫大餅的策略,希望將疏洪道出口堰100多公頃的土地全數復育,沒想到時任台北縣副縣長的李鴻源一口答應。

縣府在設計圖上大筆一揮,原本的公園綠地,改成沼澤溼地,除了已發包的「微風運河」仍必須維持原案,為了補償,溼地復育範圍擴大至疏洪一路以西、五股堤防以東、高速公路以北,正式將教科書上的「棲地補償」,運用於實際。

如今,五股溼地定期有專家進行生態觀察,假日則成為生態教育的良好場所,志工們口沫橫飛地解說,告訴民眾「爛泥巴」所蘊藏的價值。

回顧五股溼地的發展史,賴榮孝認為,不必太在意它是「自然溼地」還是「人工溼地」,重要的是正視五股溼地的價值,「過去人們不瞭解,以為溼地只是雜草、爛泥巴的地方,其實裡頭蘊藏了很多的秘密」。

荒野五股溼地棲地復育專員汪雨蒼表示,在冬季,五股溼地可以看到多種水鳥,夏天則有「四斑細蟌」穿梭在蘆葦叢中;每年8月至9月的傍晚,數萬隻家燕在此聚集,練習飛翔、捕食的技巧;11月及3月則有過境的黃鶺鴒在此地覓食,每次少說有1、2000隻;而不論是哪一個季節,招潮蟹都會在灘地中鑽來鑽去。

除了生態價值,五股溼地還在都市區扮演了重要的「固碳」角色,賴榮孝說,學界近年已提出「藍碳」的概念,其中占全球面積2%的溼地,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與占全球面積7成的海洋相同,溼地正是最好的「碳封存」場所,為遏止全球暖化貢獻良多。10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