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克叔叔運動休閒交流網

★討論分享區★ => 哈拉聊天區 => 數學自然交流專區 => : supercall August 28, 2008, 09:34:24 PM

: [新聞]極冰融解快於以往 八月融冰面積史上第二大
: supercall August 28, 2008, 09:34:24 PM
極冰融解快於以往 八月融冰面積史上第二大
 
(法新社華盛頓二十七日電)
美國科學家今天說,北極冰帽受全球暖化影響持續消融,八月更出現衛星觀測三十年以來夏季融冰面積第二大的紀錄。

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表示,八月二十六日的測量顯示,北極冰帽面積為五百二十六萬平方公里,
小於二零零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觀測到的五百三十二萬平方公里,減少的面積為北極冰帽史上第二大。

位於科羅拉多州波爾德的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表示,八月初以來,北極冰帽減少了兩百零六萬平方公里。

冰雪資料中心表示,融冰的速度如此迅速、規模如此之大,
可能讓北極冰帽面積變得小於二零零七年夏天拍攝到的四百二十五萬平方公里。二零零七年的面積是衛星觀測以來最小的一次。

: [新聞]科學家警告 5年後北極夏天無冰
: supercall September 28, 2008, 12:22:10 AM
暖化問題已經引起全球注意,而它所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科學家在最近發現,北極冰帽面積快速縮小,
現在已經達到歷年來範圍最小的程度。

北極海大片冰層幾乎看不見,海面上都是碎冰,科學家追蹤觀察發現,北極冰層面積縮到歷年最小,過去大概像美國一樣大,
現在縮到只剩美西面積一樣大小。

由於北極冰帽可以反射陽光,讓地球適度保持涼爽,現在冰帽慢慢溶化,也讓地球暖化越來越嚴重,餓死的北極熊越來越多;
科學家警告,再過5年,夏天時北極可能就看不到冰層了。
: [新聞]暖化惹的禍! 北極熊彼此獵殺互食
: supercall November 18, 2008, 11:02:10 PM
氣候暖化,除了影響人類生存外,對於在冰天雪地下生活的北極熊也造成威脅。
根據科學家研究,由於北極氣溫升高,海冰不容易形成,讓北極熊無法賴以覓食,現在已經發生北極熊自相殘殺、弱肉強食的情形,
這個狀況如果不再改善,到了本世紀中期,北極熊就可能會完全消失。

雄壯威猛的北極熊可以說是冰天雪地中的霸主,但卻無法抵抗氣候暖化的摧殘,在加拿大的哈德森灣,雖然是攝氏零下14度,
但由於北極氣溫偏高,海冰難以形成,讓以海冰作為捕獵海豹基地的北極熊無法外出覓食,例如一群北極熊已經4、5個月未進食,
體重每天減少將近1公斤,科學家表示,甚至還出現北極熊吃北極熊的慘況。

生態專家安姆史塔克指出,「那不是北極熊為了求偶爭吵打架之類的,那是北極熊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
其他的熊會認為有死熊我就吃掉牠,事實上卻是相互地獵殺並捕食。」

為了研究北極熊的數量,科學家利用紅外線攝影機找出懷孕的母北極熊,並且為牠們量體重,
結果發現母北極熊的體重25年以來減少了20%,大大影響牠們的生育能力,科學家因此擔心再過不到50年,北極熊就會完全消失。

安姆史塔克表示,「根據預測顯示,到了本世紀中期,北極熊可能就會從阿拉斯加海域消失。」然而北極熊的數量是否急劇減少,
也有專家抱持不同的看法,加拿大保育官員史特林認為,「兩個北極熊族群過去遭到過度捕獵,
現在是數量增加,牠們數量減少率很低,因此自然會增加。」

然而不論北極熊數量是增加還是減少,愛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仍然是人類所不能忽略的重要課題。(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陳昌輝)
: [新聞]聯國專家警告 暖化惡化超出預期
: supercall February 16, 2009, 10:14:26 AM
聯國專家警告 暖化惡化超出預期

〔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美國科學家十四日警告,由於溫室氣體增加的速度快於預期,溫度上升也在啟動全球生態系統中的反餽機制,全球暖化的速度,甚至已遠遠超出二○○七年預期;此外,高度提倡透過生質燃料來遏止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會適得其反。

生質燃料遏排碳 恐適得其反

卡內基研究所的菲爾德十四日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表示,二○○○年以來,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以三.五%的比率成長,
比一九九○年代每年○.九成長率高出甚多,速度大幅超出二○○七年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預估。
本身也是小組一員的菲爾德說,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燃燒燃料量較高所致。

高於預期的二氧化碳散發到大氣中,是因為加速自然過程的反餽漏洞導致,其中最顯著的證據,包括溫度升高讓北極永凍層開始融化,
導致數千億噸二氧化碳與甲烷釋放到大氣中。

菲爾德表示,北極永凍層內含的一兆噸二氧化碳,其中十%可能在本世紀釋放;永凍層融化過程中,不僅釋放二氧化碳,
也會排放出溫室氣體含量比二氧化碳高二十五倍的甲烷。

此外,高度提倡透過生質燃料來遏止碳排放量,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比方說,生質燃料需求增多,使得美國增加玉米種植量,
意味著原本生產大豆的農田,必須轉作種植玉米之用,不過由於大豆需求並未減少,巴西等國增加大豆種植來填補缺口,
巴西為了多種大豆,就會燃燒熱帶雨林作為農地,反而導致更多氣體排放。


科學家警告:氣候變遷可能較原預期更嚴重

(法新社芝加哥14日電) 著名氣候科學家今天警告,關於全球暖化未來可能引發災難的可怕警告可能還不夠可怕。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一年多前曾公布一份史無前例的報告,警告海平面上升、沙漠擴大、更激烈的風暴和多達30%的植物和動物絕種。

  但小組的的高級成員警告,最近的一份氣候研究認為,一年多前的報告嚴重低估未來100年全球暖化的潛在嚴重性。

新報告的主要作者費爾德(Chris Field)說:
「我們現在基本上正在注意未來的氣候變化,它將超越我們在氣候政策上所認為的嚴重程度。」

: [新聞]北極暖化速度快 海上覆冰最早恐在2013年消失無蹤
: supercall March 07, 2009, 07:55:13 PM
北極暖化速度快 海上覆冰最早恐在2013年消失無蹤

(路透渥太華5日電)一名重要極地專家今天表示,北極暖化的速度飛快,夏季海上覆冰最快可能在2013年消失,
較過去部分預測早上數十年。

  加拿大魁北克(Quebec)拉瓦爾大學(Laval University)北方研究中心(Centre for Northern Studies)所長
文森(Warwick Vincent)表示,近期覆冰資料顯示,覆冰發展「似乎符合最悲觀的模式」,並預測將在2013年消失殆盡。

  文森接受路透採訪時指出,最早可能是2013年。不過,說是預測較為合理。然而,我們每年都發生錯估情況,
並發現速度比我們預期地還快。中央社(翻譯)

: [新聞]氣候變遷食物變少 迫使北極熊自相殘殺
: supercall March 20, 2009, 08:07:27 PM
氣候變遷食物變少 迫使北極熊自相殘殺

法新社挪威特隆索19日電) 可能造成北極熊死亡的全球暖化已經在這個物種身上留下記號,北極熊體型變得比較小,
且活動力變小,且同類相食的情況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全球頂尖專家本週在挪威北部的特隆索集會,討論保護北極熊的方法,並警告北極冰雪溶化造成的嚴重後果。

國際研究網絡「熊類專家群」(Bear SpecialistGroup)主席德羅卻(Andrew Derocher)說:
「我們沒有氣候變遷的確切證據,但是我們能證明氣候變遷在北極熊身上造成的許多徵兆。」

最先觀察到的是當海冰融銷,北極熊也在縮小,他們的體型已經不如以往。

大北極熊族群居住的加拿大哈德遜灣(HudsonBay)冰封季節比30年前短3周,剝奪北極熊獵捕主食海豹的機會。
海豹是他們度過漫長夏季飢荒的基本脂肪來源。

今天的母北極熊重約230公斤,比1980年的水準輕了65公斤,身長平均約185公分,相較於數十年前,當時的母熊身長約220公分。
冰雪溶化意味著北極熊必須走得更遠,才能到達狩獵場,那裡的氣溫才夠冷,才有獵物。

專家警告說,這讓北極熊健康變差,影響他們的生育能力,及小熊生存的機率。

氣候變遷也似乎影響北極熊的行為模式。

最近在阿拉斯加就發生數起北極熊吃掉同類的事件,令專家感到憂心。

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野生動物學家安斯特拉普(Steven Amstrup)表示,
北極熊曾有吃掉同類的紀錄,但這次顯然是蓄意獵殺其他北極熊,例如在阿拉斯加北部母熊築巢地攻擊母熊。

他說:「我們假設這與攝取營養的壓力有關。」

因為冰雪越來越不穩定,阿拉斯加北部三分之二的北極熊選擇在陸地上築巢,以便在年初生下寶寶,這與之前數年觀察到的情況相反。

海冰銷融有時候也迫使北極熊游到更遠的地方覓食,遭遇更洶湧的海浪,雖然善泳,但是科學家估計,
可能有25隻北極熊因為體力不支葬身大海。(譯者:何世煌)

: [新聞]海平面上升、地層下陷/中南部海埔地 世紀末恐淹沒
: supercall March 20, 2009, 08:11:40 PM
海平面上升、地層下陷/中南部海埔地 世紀末恐淹沒

〔記者鍾麗華、林國賢、楊國棠/綜合報導〕學者研究,台灣附近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零點三二公分,不但比中國的零點二六公分高,
更超越全球平均的零點一八公分,上升速度為全球一點八倍,如果氣候暖化沒有加劇,本世紀末台灣沿海比現在「至少」上升三十六公分,
海岸線將後退三百六十公尺,中南部沿海海埔新生地首當其衝。

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范光龍指出,過去內陸泥沙淤積流到河口,經洋流沖積而形成海埔新生地,但現在內陸過度開發,
河川沒有泥沙流出,已使海埔新生地縮減。

海水上升速度高於全球

范光龍教授從一九九一年起,連續監測基隆、高雄、台東富岡以及宜蘭梗枋等四個潮位站,每年平均上升零點三二公分;
另外,台灣大學大氣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于恆則根據過去四十二年的潮位資料和十五年來的衛星資料,
發現台灣附近沿海的海平面上升年平均為零點二五一公分,近十年上升速度高過平均值。

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資訊系助理教授董東璟以潮位變化、海水上升速率,推測二一○○年時,台灣附近沿海海平面將比現在
上升三十六到五十九公分。如果海平面上漲三十六公分,一個一百六十公分高的人,小腿以下都要淹進水裡了。

嘉縣生態環境保育協會理事長蘇銀添就指出,紅樹林面積從七十公頃到現在只剩約十公頃,而面對外傘頂洲的流失與海岸線退縮,
政府單位似乎只能從加高堤防、施放消波塊來保護堤防,沿海居民有成為「水上人家」的恐懼。

洋流、氣壓加快上升

根據外電報導,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科學家比對南極冰核的資料後發現,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將使得南極冰原崩解加速十萬年,
升高海平面約五公尺。

為何我國海平面上升速度比全球平均還快?范光龍解釋,台灣東面的太平洋有黑潮、西面的台灣海峽有東北季風、西南氣流影響,
洋流、氣壓都與海平面上升有關。

曾于恆說,台灣海水暖化速度比全球平均快,原因尚不清楚,但一般推測與聖嬰現象有直接相關,
排放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氣候暖化因素,屬間接影響。

董東璟也強調,台灣還有嚴重的地層下陷問題,過去西南沿岸每年以好幾公分的速度來計算,
地層下陷地區的海平面上升達到全球平均的十倍以上。


全球最快 台灣海平面10年上升超過3公分

台灣大學研究人員最新調查發現,台灣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32公分,不但比大陸沿海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0.26公分高,
更比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1至0.2公分高。研究人員估計,10年後台灣海平面將上升超過3公分,使沿岸環境問題更為嚴重,
尤其台中到嘉義段的海埔新生地將受到較大威脅。

這項調查由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范光龍教授主持,調查時間是1991年到2001年的10年間,調查潮位測站包括北海岸的基隆、
西南海岸的高雄、東海岸的台東富岡,和東北海岸的宜蘭梗枋等4個潮位站。

調查結果發現,這10年間基隆附近海平面上升達6公分情況最嚴重,宜蘭梗枋附近上升3.6公分,
與高雄海域海平面上升3.7公分都屬情況相當。僅台東富岡附近上升1.5公分情況最輕微,與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度差不多。

范光龍表示,台灣西部沿岸洋流是從北向南,經過台中附近以後,過去由於內陸泥沙淤積流到河口,經洋流沖積而形成海埔新生地,
但是現在由於內陸過度開發造成河川沒有泥沙流出到河口,使海埔新生地的泥沙淤積情況不再,
但同時海平面卻在全球暖化等因素影響下逐年上升,使原本離海平面就沒有多高的海埔新生地,十年後將受到較大的威脅。

最近幾年,台灣鄰近的大洋洲因為海平面上升,已陸續出現整個島國即將沉沒的慘況。台灣友邦之一的吐瓦魯,
已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被迫要舉國移民的國家,因為50年後吐瓦魯整個國家將完全泡在海水裡。馬爾地夫去年也因海平面上升迅速,
迫使該國總統發起募款活動,準備在其他國家買地舉國遷國。而台灣另一個友邦吉里巴斯,去年也有兩個島陷入海水裡,
成為「沉沒的天堂」。 017

中國海洋局今年初發表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過去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0.26公分,
尤其2008年的上升紀錄更是近十年最高,主要原因是局部地面沉降和異常氣候事件造成。由於海平面上升會使風暴潮、海岸侵蝕、
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及鹹潮等海洋災害情況更嚴重,因此中國海洋局建議大陸沿海各省,應採取控制地下水抽取、
提高沿海堤防工程設計標準、加強恢復濱海濕地和紅樹林生態系統等措施,以降低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危害。

范光龍呼籲,台灣政府相關單位應該及早規劃因應海平面上升問題,不要讓台灣人民未來成為環境難民。3月21日上午,
范光龍也將在世貿二館亞太潛水展海洋保育講座,發表「台灣海洋環境危機」專題演講,討論台灣海岸環境的危機與保護。
相關資訊可逕洽亞太潛水展官網網址:www.demaasiapacific.com,易潛網網址:www.ezdive.com.tw

: [新聞]全球海水水位本世紀很可能劇升 引發災難
: supercall April 16, 2009, 11:04:32 AM
全球海水水位本世紀很可能劇升 引發災難

(法新社巴黎15日電) 對地球上次在兩個冰河時期之間海水水位波動所做的突破性研究顯示,由於大冰原坍塌,海洋水位僅在數十年間便升高約三公尺。地球目前也正處於兩個冰河時期中間。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員、墨西哥國家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的布朗瓊(Paul Blanchon)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此一情況「在未來100年內很可能發生」。一旦成真,將造成全球海岸線重劃,並給人類帶來巨大苦難。

這項報告將刊載在明天出版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許多科學家認為,海洋水位升高是全球暖化可能造成的最嚴重後果。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UN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年預測,
僅由於海洋較溫暖海水的擴張,海水水位在2100年前就會升高多達59公分。 015這項較為溫和的升高,已足以使幾個小島國無法居住,
並破壞低窪三角洲地區數以千萬計居民的生計,尤其是亞洲和非洲地區的三角洲。

但是更近的研究對南極西部地區和格陵蘭島(Greenland)大冰原坍塌所可能造成的衝擊發出警報。
這兩地冰原所含的結冰水量足以讓全球海平面上升至少13公尺。海水水位迅速上升3公尺,將使全球數十個大城市受到嚴重破壞, 013
包括上海、加爾各答(Calcutta)、 紐奧良(New Orleans )、邁阿密(Miami)和達卡(Dhaka)。(譯者:陳政一)

: [影片]進入冰河底看暖化 融冰成瀑布
: supercall May 02, 2009, 11:18:59 AM
進入冰河底看暖化 融冰成瀑布 007

全球暖化速度有多快?一群科學家到阿拉斯加的冰河探勘,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冰河底下,發現底下的冰全都融化成了瀑布;
而且水勢非常強,顯示冰河消融的速度非常快,透過Discovery頻道的鏡頭,帶您來關心阿拉斯加冰河的暖化問題。
為了看看全球暖化情況有多嚴重,科學家來到阿拉斯加-朱諾冰原,這邊的冰河快速崩解,速度是20年來最快,科學家在冰河上面走一趟,
實際感受暖化的威力。

他們要進入到冰河下面,看看底下的融水,水勢有多強?在這邊,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壺穴,也就是融水在冰上鑿出的坑道。
科學家:「我的天,簡直像大峽谷,下面的水量非常驚人。」融掉的冰河,化成洪水衝到下方的通道;科學家沿著繩子,
一路往冰河深處下去。科學家:「我想世界上沒有其他地方,比這裡更能感受到水的破壞力,它正在侵蝕這裡的冰,
同時導致冰河由內往外崩解。」

科學家相信,融水就像機油潤滑冰河底部,導致冰河加速流動;壺穴冰壁,又溼又滑,下去難,爬上來更是大挑戰。
科學家:「史蒂夫,你還好嗎?」科學家:「你還好嗎?我還好。」這位科學家差點掉到深洞裡面,好險撿回一條命;
研究團隊繼續往前走,發現另外一個壺穴,這個壺穴的表面坑洞,已經移動,水由冰層隔著,讓科學家有機會到壺穴底部走動。
科學家:「各位,這就是基部。」

水在上方的岩石和冰之間流動,可以看見另一邊冰的流動情形。科學家:「冰就在這上頭流動,你可以想像,只要在接觸面加上一點水,
就能讓冰在這片硬岩上,流動更快。」頭頂上數百萬噸的冰,萬一塌了下來,這群科學家恐怕會被淹死,他們趕緊回到地面,
持續追蹤到冰河口;超級大的瀑布,狂洩而下,科學家說,去年這邊還被冰覆蓋,今年已經完全融化,從轟隆的水聲就可以知道,
全球暖化來的又急又快。 008

以下的影片不看還好,越看越憂心.... 大家都要為全球暖化的惡果負責任! 017
全球暖化的後果是什麼?
氣候變化更難預測,洋流調節溫度機制失效,乾旱、水災、暴風雪頻傳,南北極冰帽融化,造成許多物種滅絕,更使海平面上升,最後人類可居住的地方跟可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少.... 009
國家地理頻道-「冰原異象」數位影像展
斯‧巴羅格耗時 三年,為了「酷寒冰地調查」(Extreme Ice Survey, EIS) 的攝影研究成果。「酷寒冰地調查」是針對冰凍圈(世上最寒冷之處 ,水都是固態的冰)的最大規模攝影研究。巴羅格在北半球的冰河, 使用廿六部微速定時攝影機捕捉到冰地前所未見的地質變化,每部機 器都在日間定點拍攝長達三小時之久,紀錄冰層崩塌的現象。這些令 人震驚...
http://www.youtube.com/v/PqHl_CZ3x0U&hl=zh_TW&fs=1

科學新發現 - ''冰期消融'' (2009-02-28, 國家地理)

http://www.youtube.com/v/mThQOWWt0qQ&hl=zh_TW&fs=1

科學新發現 - ''冰期消融'' (2009-02-28, 國家地理)2
http://www.youtube.com/v/xD_FZG1wRQ0&hl=zh_TW&fs=1

冰河溶化
http://www.youtube.com/v/GVd6Pmm5Sgs&hl=zh_TW&fs=1

不願面對的真相
http://www.youtube.com/v/2cPRa-tuSwg&hl=zh_TW&fs=1
http://www.youtube.com/v/_9vd7P18XMw&hl=zh_TW&fs=1
http://www.youtube.com/v/P6sS0l81qnQ&hl=zh_TW&fs=1
: [新聞]專家警告 全球碳量已達臨界點
: supercall May 08, 2009, 12:05:17 AM
專家警告 全球碳量已達臨界點

【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
若全球碳排放量達一兆噸,將面臨氣候變遷危機的臨界點!專家警告,一兆噸排放量將造成全球升溫2度,而目前人類已釋放出近半兆噸的碳量!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於250年間排放了半兆噸碳量;然而再照這速度下去,現在可能不到40年就會用掉剩下的半兆噸,很快就會面臨全球危機。

更有學者認為,在2050年前要達成抑止全球升溫2度,只能再排放1,900億噸。如果在這幾年間,排放量大於3,100億噸,
就有50%的機率地球會升溫超過2度。

牛津大學氣候變遷專家麥勒斯‧艾倫表示:「要真正避免氣候變遷危機,必須限制總排放量,不能只依靠降低碳排放率。」
這項於知名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研究報告,簡明扼要、且確切指出碳排放量與全球暖化之間的關係。多數學者表示,
這有助於各國政府訂定更有效的減碳政策。學者表示,減碳並非一蹴可幾,必須一步一腳印實踐。要達成抑止全球升溫2度的目標,艾倫表示,
人類必須持續努力,降低對石化能源的依賴性。

英國衛報稍早公布一項問卷調查結果,約九成的氣候變遷專家對各國減碳政策與行動深感悲觀,不僅無法達成遏止全球升溫2度的目標,
更有可能於本世紀末升溫4-5度。

: [新聞]世紀末前 珊瑚礁將全數消失
: supercall May 14, 2009, 10:50:23 PM
世紀末前 珊瑚礁將全數消失

【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
本世紀末以前,全球最重要的珊瑚礁區將全數消失?專家警告,再不採取行動,惡夢將會成真!

根據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表示,目前最重要的珊瑚礁區之一、位於太平洋的珊瑚礁三角帶,擁有全球75%的珊瑚物種,
但目前已有40%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遭受嚴峻考驗。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是昆士蘭大學海洋研究中心主任Ove Hoegh-Guldberg教授。
他表示,未來會比我們想像的更糟。

「直至今日,我們似乎都沒有真正體認到這變化的速度有多快。在過去40年裡,已有40%的珊瑚礁與紅樹林樹種消失。」但他警告,人類有可能嚴重低估了這預測數字。

因破壞珊瑚礁、紅樹林等物種,人類改變海洋生態,未來也將進而影響海流運行的方式。「汙染、海岸區不當使用,都會嚴重破壞海洋的生產力」,他說。
目前海洋消化了全球40%的二氧化碳,若汙染持續下去,地球的未來堪憂。

: [新聞]氣候變遷 鯨豚面臨生存危機
: supercall June 04, 2009, 05:11:50 PM
氣候變遷 鯨豚面臨生存危機 007

【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
氣候變遷對海洋的影響,遠比之前想像的還嚴重!除了北極熊,海豚、鯨魚也面臨生存的挑戰!

英國亞伯丁(Aberdeen)大學主導這項研究計畫,指出海溫上升將影響88%鯨類棲地,適合魚類生存的棲地也將大幅減少。
這份研究報告也刊登於《瀕危物種研究》期刊(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柯林‧麥克理歐德博士提出警告,棲地減少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因為這暗示未來將有物種因此滅亡。
「過去人們只擔心因冰山溶解而受影響的極地物種,然而這份最新報告指出,還有更多物種是我們要關心注意的」,麥克理歐德博士表示。

他舉生活於淺水的海洋物種為例。除了海洋溫度會影響生存條件之外,這些淺水生物大多很難輕易適應大環境的改變。
「這不是直接搬遷到深海地區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麥克理歐德解釋。

未來麥克理歐德也將運用電腦模擬模組,了解不同物種面對氣候變遷所作出的因應策略,以研擬出保育鯨豚的最佳方案。

: [新聞]哈德遜灣今夏融冰慢 專家:有利北極熊
: supercall August 21, 2009, 12:10:16 AM
哈德遜灣今夏融冰慢 專家:有利北極熊

(中央社記者張若霆多倫多18日專電)
專家表示,今年夏季,加拿大許多地區都相當寒涼,此一現象對哈德遜灣(Hudson Bay)的北極熊有利。
專家表示,哈德遜灣地區的海冰,今夏融化速度較慢,該地區約1000多隻北極熊有更多的時間獵食及哺育。

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 生物系教授德洛契爾(Andrew Derocher) 表示,哈德遜灣地區的北極熊數目已減少了25%, 今夏該地區寒涼,海冰融化速度慢,對瀕臨絕種的北極熊來說,確是一個好消息。德洛契爾指出,北極熊只要能在冰上停留時間久一點,即使只是一、兩週,生存的機會就會大一些。

北極熊在冰上主要獵食海豹,北極熊獵食海豹愈多,體內積聚的熱量就愈高。世界上2/3 的北極熊都在加拿大。但科學家警告,由於海上冰層變薄、過度獵殺、工業污染等,北極熊的數目正在下降。

許多專家表示,今夏寒涼的天氣有點異常,而且這並不意味著北極熊生存的威脅解除。但德洛契爾認為,此一現象仍對哈德遜灣地區北極熊今冬有利。他指出,哈德遜灣地區海冰今夏融化速度較慢,海水溫度也相對的不會升高太多,因此海冰在秋初就又可能形成,可以給北極熊更多生殖的時間,並為冬天積聚更多的熱量。

他說,由於氣候變化的關係,北極熊長期生存的威脅仍未解除。
科學家指出,北極其他地區今夏氣溫,仍高出正常氣溫。國際北極熊中心(Polar Bears International)主任布坎南(Robert Buchanan) 表示,以全球為基礎的北極熊今後的命運,目前預測仍不樂觀。北極北部地區的冰層,仍以令人驚異的速度融解中。980818


: [新聞]學者:若海平面升1公尺 台灣約1/3土地可能受影響
: supercall September 01, 2009, 09:56:38 PM
學者:若海平面升1公尺 台灣約1/3土地可能受影響

中研院學者1日指出,如果不好好保護地球環境,讓氣溫持續增加、海平面上揚,未來台灣沿海低窪地區都將受到嚴重威脅。沿海地區約佔台灣土地面積1/3,如果海平面上升1公尺的話,這些地方都可能受到影響,其中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地層下陷地區,將首先受到衝擊與傷害。

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地區,一些原住民聚落被嚴重破壞。為提出以學理為基礎、以人群共同願景為關懷的具體建議,中研院民族所邀集跨學科專家學者,整合氣候環境、政策規劃與族群願景等面向,設定議題,在1日舉辦「氣候變遷、國土保育與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文化願景-八八風災後的前瞻性跨學科討論會」。

針對氣候變遷議題,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指出,如果地球持續暖化,讓海平面上揚,台灣沿海的低窪地區將受到嚴重威脅。汪中和說:『(原音)海平面上升1公尺的話,沿海周圍比較低窪的地方,其實它會受到很大、很大的衝擊。那我們沿海佔我們土地面積的大概是1/3,如果上升1公尺的話,大概這1/3至少應該都會受到這個影響,其中有2000多平方公里是因為過去地層下陷,首先受到衝擊,而且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地方。』

汪中和強調,如果大家不好好保護環境,讓地球溫度持續增加、海平面上升,台灣沿海地區受到傷害的趨勢將無法避免;這樣一來,民眾只好被迫遷移到高處或山區。


: [新聞]阿拉斯加出現海象群 顯示北極海融冰嚴重
: supercall September 13, 2009, 12:24:41 PM
阿拉斯加出現海象群 顯示北極海融冰嚴重 007

阿拉斯加西北沿海出現大批海象,透露出北極海受氣候變遷的影響,融冰狀況非常嚴重,這將威脅到海象的生存。(夏明珠報導)

美國地質所的一項研究指出,阿拉斯加西北方楚克奇海的冰帽附近,聚集了三千五百多頭海象,海象每年秋天會集體向南遷徙,時間通常不會那麼早,海象大批向海岸邊聚集,應該和氣候暖化北極海海冰融化有關。

海洋動物學家說,海象大批向海岸邊聚集,有彼此擠壓踩踏死亡的危險,這也會增加牠們覓食的難度。
海象和海豹以及海獅不一樣,牠雖然也是潛水能手,可以潛入九十公尺深的海底覓食,可是只能在水中逗留大約二十分鐘,就得回到冰上休息,如果海冰都融化了,海象覓食的時候,得從岸邊往返,而不能從海冰上直接潛入水中,覓食的難度將大幅升高,威脅到牠們的生存。

前年秋天,阿拉斯加沿海也曾出現海象大批聚集的狀況,楚克奇海瀕臨俄羅斯那一邊,群聚海象數量一度達到四萬頭,因為擠壓踐踏,死了三、四千頭。

氣候暖化嚴重破壞海象棲息環境,威脅到牠們的生存,生物多樣化中心建議把太平洋海象列入瀕臨絕種動物,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當局已經展開評估。研究人員下星期要前往楚克奇海沿岸,替三十頭海象植入追蹤晶片。



: [新聞]研究:格陵蘭冰原融化速度超出想像
: supercall September 18, 2009, 10:56:31 PM
研究:格陵蘭冰原融化速度超出想像 008
(法新社巴黎16日電)
今天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過去一萬年來,受全球暖化影響,格陵蘭冰原融化速度超出想像。
報告指出,因此,本世紀氣溫中等幅度升高,可能導致大陸般規模的冰塊,開始以驚人速度融解。

報告提出警告:「如果格陵蘭未來氣溫升高攝氏幾度,極可能導致格陵蘭冰原大量融解,海平面升高速度超出過去預測。」
格陵蘭含水量足夠讓海平面升高約7公尺,即使僅升高一點點,也會讓各大沿岸城市淹沒水中,迫使數億人撤離家園。

直到最近,專家仍深信,儘管全球暖化,地球兩大冰原─格陵蘭與南極洲─未來幾世紀將大致維持穩定。
但最近研究已對此產生懷疑,近幾十年來,從這兩個冰原流失的冰川融入大海速度已加快。

發表在英國「自然」(Nature)科學雜誌上的這篇報告,利用新技術測量過去一萬年來冰原的變化。(譯者:中央社王黛麗)


科學家:暖化導致地殼變動 天災更為頻繁 016
(路透倫敦16日電)
科學家今天說,全球暖化導致地殼出現變動之際,地震、火山爆發、大型土石流和海嘯可能更加頻繁。
與氣候有關的地質變遷也可能引發「甲烷噴發」,即這種強力溫室氣體的釋出。目前以固態形式囤積在永凍層和海床下方的甲烷量,甚至超越大氣中二氧化碳。

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的麥蓋爾(Bill McGuire)教授,在探討氣候變遷對地質災害影響的首屆大型會議中告訴路透:「氣候變遷不只影響大氣層和海洋,也會影響地殼。整個地球是個相互影響的系統。」

會議中的火山學家、地震學家、冰河學家、氣候學家和土石流專家,已研究歷史資料,設法預測未來改變,特別是約1萬2000年前、前一次冰河期結束時的氣溫劇變。

主辦這場為期3天會議的麥蓋爾說:「當冰層消失,地殼再次隆起,引發地震,再引發海底崩移,導致海嘯。」牛津大學的派爾(David Pyle)教授說,地表些微變動一般而言似乎會影響火山活動,不只在寒冷期結束後冰層消失的地方。氣候型態似乎也會影響火山活動,反之亦然。中央社(翻譯)

: [新聞]格陵蘭驚人融冰 大冰原驚現川流
: supercall September 22, 2009, 07:42:54 PM
格陵蘭驚人融冰 大冰原驚現川流

全球暖化到底有多嚴重?從全球第一大島-格陵蘭島的現況,就能看到真相!格陵蘭的海岸線,看到冰山融化後,漂流在海面上的碎冰塊,而格陵蘭大冰原上,已經溶出一條又一條亮藍色的河川,科學家說,全球暖化速度比10年前要來的更快,或許本世紀前,全球海平面會上升1公尺之多。

歡迎來到深居北極圈內的格陵蘭,跟著綠色和平組織觀測船的腳步,CNN記者準備踏上,這座全球第一大島的東南角,一窺地球暖化的證據。戈登漢米頓博士:「眼前這種美麗,當我一來到這,我的天啊,這實在太壯觀了。」

坐上直升機,眼前這片格陵蘭海岸線,藍的發光的海面,有無數白點點綴其中,如畫般的景緻,其實是暖化留下的足跡,海面上漂流的,其實是來自格陵蘭大冰原的冰山碎塊。戈登漢米頓博士:「格陵蘭大冰原綿延幾百英里,最中心的部份,厚達2.6英里,現在你眼前看到的,就是黑爾黑姆冰川。」

全球暖化的加快速度,讓格陵蘭的主要冰川之一黑爾黑姆,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溶化跟後退,黑爾黑姆冰川,已經縮短了8公里長,比起10年前觀測到的4公里,快上整整一倍的速度。戈登漢米頓博士:「黑爾黑姆的變化太劇烈了,不過是5到10年的時間,這是一項警訊。」

格陵蘭正發出怎樣的警訊,黑爾黑姆冰川溶化速度越快,表示更多水將流入全球海洋,用實物來換算,現在的格陵蘭,每年流失的面積,相當於8萬個奧運規格游泳池這麼大。CNN記者:「這意味海平面,將會上升到我們沒料到的高度嗎?」戈登漢米頓博士:「沒錯。」

回到直升機上頭再看一次,一條亮藍色的河川,正切割著格陵蘭冰原,裡頭源源不絕的河水代表什麼,專家說代表河水下方,有更多逐漸溶化的冰川。戈登漢米頓博士:「這條河川的大小,有多不尋常,冰川是它的源頭,因為這裡緯度這麼高。」

冰川下方藏著瀑布,冰川上各處的水色景緻,都讓專家憂心忡忡,認為聯合國在2007年,提出全球海平面,將上升60公分的說法太過樂觀,反倒認為在本世紀前,海平面將上漲1公尺之多;氣候暖化帶來的威脅,全人類要共同負擔,最大島嶼格陵蘭,正發出警訊,你聽見了嗎! 007
: [新聞]海平面升高 多處太平洋島國需「遷國」
: supercall October 19, 2009, 06:39:42 PM
海平面升高 多處太平洋島國需「遷國」

(法新社馬紹爾首都馬久羅19日電) 一名駐斐濟(Fiji)科學家指出,許多太平洋島嶼面臨因海平面升高而遭淹沒危機,應於12月哥本哈根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中尋求援助進行遷移。研究氣候變遷的斐濟南太平洋大學教授能恩(Patrick Nunn)指出:「我看不出在2100年之前還有多少島嶼適合居住。」

能恩主持今天在馬紹爾群島首都馬久羅(Majuro)開幕的「太平洋氣候變遷圓桌會議」(PacificClimate Change Roundtable),14個太平洋國家及地區與會,試圖為12月會議擬定策略。能恩指出:「在本世紀結束前,海平面將升高逾1公尺。」
對地勢較低的馬紹爾群島、吉里巴斯(Kiribati)及吐瓦魯(Tuvalu)等環狀珊瑚礁國家,人類居住將成為不可能的事。

目前已提出多項減緩及調整計畫,以協助低地區域對抗海平面上升,但能恩說:「吐瓦魯、馬紹爾群島及其他環狀珊瑚礁地區別無選擇,只能遷移民眾。」且他進一步指出,這問題不僅限於環狀礁島區域。

他指出,斐濟主島維提雷佛島(Viti Levu)低地雷瓦三角洲(Rewa Delta)地區,約有1萬2000名居民,是吐瓦魯人口的三倍,此處也會受到海平面升高的影響。

他表示,這些低地勢國家的政治領袖,應將遷移計劃列為當務之急。
他說,如果2050年前進行遷移,則2020年前就應擬好計劃。」(譯者:中央社陳蓉)

: [新聞]中研院:全球暖化 台灣水旱災將增加
: supercall October 28, 2009, 12:18:14 AM
中研院:全球暖化 台灣水旱災將增加 007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7日電)
中央研究院今天表示,全球溫度增加,強降雨也會增加,小、中強度降雨則會減少,因此未來台灣的水旱災將會增加,呼籲應儘速做好完善的國土規劃。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劉紹臣、臺灣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利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的關係,登上國際專業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Letters)。這項數據,較先前全球氣候變遷權威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2007)的氣候模式預測,大過10倍。

劉紹臣解釋,IPCC2007雖曾經說明水災及旱災都會更嚴重,但也因不定性高、無法量化而較保守。這篇論文將「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量化,為氣候模式提供關鍵模擬指標,也對全球暖化引起的水、旱災風險評估奠定基礎。劉紹臣表示,最近幾年科學家發現,全球各地過去數10年強降雨隨全球溫度增加,而中、小強度降雨則減少,但極端天氣隨氣候的變化很難由模式預測,不定性極高,無法量化,尤其是區域性的氣候變化更難預測。

劉紹臣表示,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台灣前10%強降雨就會增加約140%,而前10%小雨則會減少約70%;全球溫度對中國華南的影響則較小,約是台灣的一半。劉紹臣表示,1961年至2005年間,全球溫度約增加0.7度,全台灣前10%強降雨增加約100%,小雨減少1倍;IPCC的氣候模式估計2005年至2030年間,全球溫度會再增加約攝氏0.7度;因此台灣前10%強降雨,在未來25年左右會再增加100%。

劉紹臣表示,由於台灣前10%強降雨大都來自颱風,更大、更多的摧毀性水災、土石流,未來將無可避免;台灣中、小雨卻逐漸減少,但中、小雨是保持土壤濕潤及地下水的關鍵水源,台灣中、南部春冬兩季常因此而產生旱災,將會更嚴重、頻繁。劉紹臣表示,由於二氧化碳在大氣生物圈系統生命期很長,想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暖化,還需數十年的努力,因此制訂因應策略以及完善的國土規劃,是當務之急。981027(中央社資料照片)
: [新聞]吉力馬札羅山冰層 2033年消融
: supercall November 04, 2009, 11:22:38 PM
吉力馬札羅山冰層 2033年消融

中國時報【朱立群/台北報導】

誰對全球暖化的反應最敏感?北極熊?南極企鵝?恐怕最早感到暖化威脅的,是熱帶冰河。美國學者研究指出,緯度接近赤道的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近百年來,高山冰河覆蓋率減少八五%以上,悲觀估計,這座被海明威寫進《雪山盟》裡的白雪之山,最慢二○三三年將融冰殆盡!

此研究發表於本期《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參與研究的麻州大學地球科學家哈帝(Doug Hardy)接受《自然》期刊主編訪問時表示,吉力馬札羅山緊鄰印度洋,印度洋洋流暖化正是導致高山冰河融化的元凶之一。

冰河覆蓋率 近百年來少85%

吉力馬札羅山位在坦尚尼亞境內,標高五八九三公尺,兩大主峰基博(Kibo)與馬文濟(Mawensi)都在五千公尺以上,終年覆雪,雪地有冰原覆蓋、冰河流過。研究團隊分析一九一二年以降冰河覆蓋率變化發現,二○○○年是快速融冰的轉折點。之前,平均每年減少的覆冰率尚能壓到二%以下,但二○○年測得的數據高達三.九%;二○○七年,冰河面積僅剩一.八平方公里,比一九一二年時的十二平方公里,短少近十倍。

暖化威脅之下,每條冰河或冰原融化速度不一。研究者鑽探面積較小的弗萬格勒(Furtwangler)冰河發現,二○○○年二月至二○○九年,冰層厚度薄了一半,目前僅剩四.六公尺。研究團隊第一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冰河學家湯普森(Lonnie Thompson)估算,弗萬格勒十年內就將化為雲煙。

印度洋流暖化 融冰元凶之一

湯普森指出,南面冰原雖然面積較大,但至二○○七年為止,七年來厚度減少了二四%。總體而言,推估吉力馬札羅山的冰層將在二○二二至二○三三年間全數消失。這批來自美國的研究團隊近十年來持續關注非洲吉力馬札羅山冰河的變化,已在《自然》等期刊發表成果。二年前,在舊金山召開的科學會議上,湯普森曾預言,秘魯最大的庫力卡里冰河(Qori Kalis)將於二○一二年消失。
: [新聞]研究:南極冰層瓦解速度超乎想像
: supercall November 23, 2009, 10:31:08 PM
研究:南極冰層瓦解速度超乎想像

(法新社巴黎22日電)

一項新研究顯示,曾被視為大部分未受全球暖化影響的東部南極冰原,自2006年起,已喪失數十億噸計的冰體,未來很可能助長海平面升高。今天發表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NatureGeoscience)期刊的研究顯示,較小且較不穩定的西部南極冰原,也有大量且明顯的冰體在脫落。

科學家擔憂,全球溫度上升可能引發南極西部快速瓦解。南極西部融解的冰水,將足以讓全球海平面上升約5公尺。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預測,海平面將在2100年前上升18至59公分,但這項估計並未將格陵蘭(Greenland)及南極冰原瓦解的潛在影響算入。

許多IPCC科學家今天表示,即使吸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降低,海平面仍可能上升近1公尺,此已足夠讓幾個小島國家無法生存,造成肥沃三角洲上的數億家園受損。(譯者:中央社李致嫻)
: [新聞]研究:南極洲冰層融化將使海平面升高1.4公尺
: supercall December 01, 2009, 11:45:09 PM
研究:南極洲冰層融化將使海平面升高1.4公尺

(法新社巴黎1日電)

重大科學報告今天顯示,西南極洲冰山融化速度加快,將可能導致海平面升高。根據推斷,2100年之前,海平面將比現在高出多達1.4公尺。長久以來,科學家認為南極洲多數具大陸板塊規模的巨大冰層相當穩固,禁得起全球溫室效應,就算是較脆弱的西部冰層,在未來數千年也能保持完整。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的2007年年度報告,將作為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科學基準;峰會將於12月7日到18日舉行。IPCC甚至沒將冰層融化列為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因素之一。但其後的「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超過100名專家的研究顯示,冰層正大量流失,主因海水平均溫度上升。


報告新證據顯示,特別是西南極洲,將造成海平面上升「數十公分」,比IPCC的預估值高出2到9倍。即使是相較下較為保守的IPCC預估值─2100年前海平面上升18到59公分,也會使數個島國變得不適合居住、低漥三角洲的數億家園遭到肆虐。

諷刺的是,由於修補另一項環境災害─臭氧層損耗的成功,未來一世紀,地球暖化對南極洲的影響也將加劇。臭氧層破洞是由排放氯氟碳化合物(CFC)造成,報告發現,破洞使溫度下降,屏障了南極洲多數地區,不受全球暖化影響。

英國南極觀測站(British Antarctic Survey)氣候研究領導人、報告主編特納(John Turner)表示:「最驚人的證據是,臭氧層破洞這項人為環境災害,竟然可以使南極洲免於另一項人為災害,也就是全球溫室效應。」(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 [新聞]關鍵「2度C」 台灣恐成首批氣候難民
: supercall February 23, 2010, 10:49:24 PM
關鍵「2度C」 台灣恐成首批氣候難民

第一部紀錄台灣氣候變遷的紀錄片「正負二度C」,自去年8月莫拉克風災後籌款拍攝,耗資8百萬,歷經5個月完成;片中點出全球暖化、氣候劇烈變遷,台灣將會是第一批氣候難民,若海平面上升6公尺,像嘉義東港、屏東林邊等區域都會沉入海底,影片還以無償供播方式推廣,期待喚醒台灣人民與政府對環保的重視。

去年8月,莫拉克颱風帶來的慘重災情,記憶猶新,紀錄片「正負二度C」,從全球暖化、劇烈氣候的變遷,聚焦台灣,喚醒公民對環保的重視。影片旁白蔣勳:「房屋在家人前沖走,村落在縣長面前消失。」媒體人陳文茜:「即使我看那麼多的影片,我不會看到任何一個篇幅告訴你說,這裡頭有台灣,我覺得我們欠台灣這個社會和這個土地,一部屬於台灣自己,要面對全球暖化的紀錄片。」

第一部台灣本土氣候變遷紀錄片,「正負二度C」明白指出,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度,台灣雨量將增加1倍;全球海平面上升6公尺,台灣的嘉義東石、屏東林邊東港以及雲林麥寮都將沉入海底,極端的雨量不但水庫無法負荷,類似莫拉克這樣的強烈颱風,未來不只一個。中研院地球所教授汪中和:「明年會不會有莫拉克?我們看了這些過去歷史的時候,我們只能說,非常非常可能。」

哥本哈根大會唯一結論,人類存亡繫於氣溫升降,關鍵2度C之內。紀錄片號召台灣民眾,一人一信寄到總統府,呼籲政府將台灣氣候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層次,面對全新的地球生態,做好全面的準備。

: [新聞]海冰回來了!3月份北極覆冰量 創近10年新高
: supercall April 05, 2010, 11:10:03 AM
海冰回來了!3月份北極覆冰量 創近10年新高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
覆蓋北極的海冰數量上個月暴增,若以每年的這個時候來比較,堪稱是近十年來所未見。北極冰層在歷經多年的消退後開始恢復,讓氣候科學家大吃一驚,但他們把此一現象歸咎於白令海上空的異常寒冷天氣所造成。

研判是白令海異常寒冷所致

美國科羅拉多州「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公布的數據中,可看出三月間的這股罕見趨勢。研究人員說,他們在今年三月間測量到冰層最多,為二○○一年來所僅見,而且覆冰量在這十年來首次接近長期平均值。

公布這份資料的科學家強調,北極海冰上個月的增加,有一部分是因為覆冰量的年度變化,而且可能不宜視為全球暖化接近尾聲。

不宜視為全球暖化尾聲

但持懷疑論者認為,這些研究發現讓所謂北極可能在二○一三年前沒有夏冰的「警示派」說法站不住腳。在一般的年度情況下,北極覆冰量在三月中旬達到最高峰,之後隨著天氣愈來愈緩和而遞減。但在今年,三月下半月的覆冰仍持續增加。

NSIDC研究人員塞瑞茲說,北極有部分地區正經歷一個異常寒冷的春天,而其他地區則是比正常值溫暖。他強調:「這不是說有任何全球暖化結束的跡象。如果你把北極看成一個整體,我們可能趨近於每年這個時候的平均海冰量。但冰層很薄且相當脆弱,而且可能很快就會融化。」

打擊北極夏冰消失說法

塞瑞茲指出,測量北極體質的最佳指標不只是覆冰量多寡,還包括冰層厚薄。但智庫「全球暖化政策基金會」研究人員懷特豪斯說:「最近的觀察結果讓二○○七年所謂北極地區將在二○一三年沒有冰的說法非常不切實際。」
: [新聞]氣候變熱 300年後地球不適宜人類居住
: supercall May 12, 2010, 09:36:37 AM
氣候變熱 300年後地球不適宜人類居住

(法新社雪梨11日電) 科學家今天公布研究報告顯示,氣候變遷可能造成全球氣溫過熱,不到300年,地球絕大部分地區將不再適宜人類居住。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Wales)和美國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科學家發現,若干地區溫度升高,意味著人類將無法適應或生存。

他們在報告中說:「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約攝氏7度,若干地區的居住環境將成問題。」「當氣溫上升攝氏11-12度,這類地區將會擴大到目前人類居住的絕大部份區域。」

研究員薛伍德(Steven Sherwood)表示,地球氣溫在本世紀還不致上升攝氏7度,但存在嚴重風險,持續不斷的燃燒化石燃料,可能會在2300年之前產生問題。他說:「就長期論,這有50/50的可能。」

這項觀察氣候變遷較其他多數實驗更為長久的研究,是以綜合溫度和濕度升高產生的「熱壓力」(heatstress)作為觀察依據。

薛伍德表示,過去研究氣候變遷一直「短視」,並未研究溫室氣體衝擊可能衍生的長期後果。溫室氣體是造成地球暖化的禍首。他告訴法新社說:「需要觀察這點,今後20年間,我們對氣候變遷做不了什麼,但對長期變化效應,我們仍有許多能做。」

  研究報告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學者針對這項研究發表評論說,氣候變遷到2100年仍不會停止。馬麥克(Tony McMichael)教授說:「在務實的情景下,到2300年時,我們可能面對氣溫上升攝氏12度或更高。」

他說:「如果真的發生,我們目前關切的問題,包括海平面上升、熱浪侵襲、火燒山、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農業艱困等,都變得毫無意義,因為面臨一項重大威脅,就是人類目前居住的地區,有一半可能因為過熱而無法居住。」
(譯者:中央社郭傳信)
: [新聞]暖化危及海洋 生物恐臨大滅絕
: supercall June 19, 2010, 11:23:12 AM
暖化危及海洋 生物恐臨大滅絕

(路透雪梨18日電)
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海洋幾乎都受困於溫室氣體逐漸增加,造成海洋生態系統及食物鏈受到破壞等數百年來從未發生的不可逆轉變遷。

這些變遷對全球數億仰賴海洋維生的人口來說,具有相當嚴重的後果。研究主要撰寫人、澳洲海洋科學赫格古貝格教授(Ove Hoegh- Guldberg)說:「這就像地球每天抽兩包香菸一樣。」

這項報告今天刊登在「科學」雜誌(Science),由澳洲和美國聯合鑽研10年的海洋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重大衰退。

報告指出,海洋溫度正迅速暖化及酸化、水循環發生改變、深海的「死亡區」逐漸擴大。除此之外,像海藻林和珊瑚礁等主要海洋生態系統也出現衰退,而且魚群變少變小,疾病更加頻繁,海洋生物中的有害品種增加,導致海洋食物鏈受到破壞。

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全球變遷研究所(Global Change Institute)主任赫格古貝格表示,海洋是地球的「心和肺」,製造全球一半的氧氣及吸收30%的人為二氧化碳。

他說:「我們正進入一段非常時期,人類仰賴的海洋服務正發生巨變,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開始失去功能。」他又說:「很顯然,地球不能沒有海洋。這進一步證明,我們即將邁向下一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報告作者說,超過35億人口的主要糧食來源仰賴海洋,20年內這項數字可能會加倍。中央社(翻譯)
: [新聞]熱浪「火化」全球 「小暑」未到高溫頻破表
: supercall July 05, 2010, 11:11:53 PM
熱浪「火化」全球 「小暑」未到高溫頻破表

受到溫室效應影響,今年全球入夏的溫度屢創新高,無法遏止越演越「烈」的情況,北極地區千年厚冰開始融解,導致瀕臨絕種的物種棲地遭淹沒,國土海拔低的國家也將沉入海中,但遭受熱浪襲擊的國家卻將陷入缺水危機,各層面的影響都將一一浮出檯面。

今年6月端午節前,大家還慶幸今年氣溫還算舒適,睡覺不必像往年一樣開冷氣,但7月一到,連續幾日炎熱高溫一路狂飆,偏偏農曆二十四節氣的「小暑」還未到,不僅台灣民眾快要被烤成「人肉乾」,世界其他國家也是居高不下。

在歐洲,包括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都遭到熱浪襲擊,尤其法國的氣溫比往年同期還要高10℃,義大利更飆到40℃。至於德國全境平均氣溫也都達到30℃;西班牙正午的溫度高達40℃,逼使當局宣布8個省進入「高溫警戒」。

北半球「發燒」的區域還包括美國,首都華盛頓4日最高氣溫達到攝氏35度,紐約的康尼島海濱擠滿消暑納涼,因為氣溫達到36攝氏度。很據美國國家氣象局預測,此輪高溫天氣將持續至10日才會有所緩解。

在亞洲方面,中國從南到北有10餘省市飽受高溫之苦,長江流域的「四大火爐」從早到晚無法「退燒」,而;而印度則是從上月遭受自1800年代開始記錄氣溫以來最嚴重的熱浪侵襲,各地氣溫高達近攝氏50℃,造成數百人喪生,而上週最新一波熱浪再襲印度,單單北方省(Uttar Pradesh)就有近30人被熱死。

遭受苦難不僅是印度人,被稱為「世界盡頭」的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受到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吉里巴斯可能就會50年之後沉入海中。印度東北部沿岸地區的紅樹林也將全軍覆沒,同時鄰國孟加拉自然保育區也將被部分淹沒,進而影響瀕臨絕種的孟加拉虎的棲地,物種將更為稀少。

更可怕的是,北極地區溫度上升是其他地區的兩倍,融冰時間從6月提早到4月,讓住在格陵蘭的居民原本熟悉的冰上路徑,變得危險又陌生。隨著浮冰減少,該區最大陸地肉食動物北極熊賴以狩獵的基地也減少,無法獵捕到足夠的海豹,飢餓與死亡將無法避免,按照這速度,只剩下兩萬多隻北極熊也將完全消失。

: [新聞]19世紀來最熱一年 地球熱到破表
: supercall August 18, 2010, 09:18:25 AM
19世紀來最熱一年 地球熱到破表

今年夏天,一共17個國家氣溫飆破歷史紀錄,中東的死海最高溫飆到51.4度,巴基斯坦甚至出現53.5度的離土高溫;美國太空總署的專家預言,今年恐怕會是從19世紀,有氣象紀錄以來,地球最炎熱的一年。專家更發現,北極偏北面的冰層,也開始出現融化的跡象,地球極端氣候,逐漸把人類推向世界末日。

原本均溫20度的俄羅斯,竟然出現破紀錄的44度高溫,一個小火星,瞬間成了沖天的烈焰,數百個火場,讓莫斯科飽受霾害之苦,整個歐洲東部到南部,也是一樣,火場一個接一個。CNN氣象主播:「不只是在俄羅斯,從這裡開始,大火一直擴散到葡萄牙,甚至是西班牙。」

高溫是今年北半球,最一致的天候狀況,巴基斯坦出現亞洲有史以來的最高溫53.5度,就連全世界海拔最低的死海,溫度都達到51.4度,一共17個國家,氣溫突破歷史紀錄,其中有10個國家,溫度都超過45度。

根據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的調查,今年6月的平均溫度,史上最高,7月的氣溫,也也榮登史上第2;專家預言,今年恐怕是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NASA專家:「根據衛星數據還有其他數據顯示,2010年,準備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美國太空總署的專家認為,以目前的天候狀況來看,地球確實在發燒。NASA專家:「像現在這樣出現熱浪,雨季增強的情況,符合我們之前對於地球暖化的預測。」

但專家最擔心的卻不是這個,暖化造成北極格陵蘭冰川快速融化,才是讓專家最憂心的部分。NASA專家:「過去幾年,我們以為冰層融化,發生在格陵蘭的南部,比較溫暖的地區,但現在北部地區的冰也在流失。」

英國科學家,前往格陵蘭,尋找全球暖化的新證據,冰山融化碎裂,海面上出現一塊塊細碎的浮冰,格陵蘭的內陸,也開始出現裂痕,白雪融化成小河。英國科學家:「那根竿子是2星期前立的,你可以看到,現在這區大約2公尺半高的冰層,都融化掉了。」

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也就等於海平面上升速度變快,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的專家表示,目前海平面,以每年3毫米的速度,逐漸上升,100年後,海水就會上升超過30公分;到時候,不只是這片美景消失無蹤,人類恐怕也被迫面對惡劣天候狀況,再加上海水倒灌,雙重夾擊的末日浩劫。
: [新聞]彰化6鄉鎮遭滿潮危害 全球暖化疑是禍因
: supercall September 12, 2010, 11:45:59 PM
彰化6鄉鎮遭滿潮危害 全球暖化疑是禍因

(李河錫報導)
中秋滿潮期即將到來,彰化沿海從線西到大城等五個鄉鎮卻先面臨超級大滿潮、飽受海水倒灌危害,迫使沿海港區漁民泡著水交易漁獲﹔縣府漁業課表示,除了地層下陷惡化,全球暖化引發海水高漲才是沿海面臨淹水的主因,將報請中央協助研議改善計畫。

俗稱年度的中秋大滿潮的季節即將到來,然而彰化縣沿海從伸港、線西、鹿港、福興到芳苑、大城一帶共計有六個鄉鎮,都已先行面臨超級大滿潮、飽受海水倒灌危害的災情,尤其是位在線西塭仔漁港以及芳苑的王功漁港,港區漁民一到了大滿潮時刻,幾乎都必須泡著水交易漁獲,不僅苦不堪言,消費交易量大受影響。

 部分漁民則表示,今年滿潮期來得特別早,潮水還特別大又滿,認為除了中秋大潮之外,地層持續嚴重下陷是主因,要求縣府漁業課、中央水利署能研議加高海堤來為民解困。

 然而縣府漁業課長林美金前往會勘之後則表示,彰化沿海地區除了地層下陷持續惡化,面積更擴大之外,也可能是全球暖化,引發海水高漲,是今年度沿海各鄉鎮,在無風無雨,還要面臨空前大淹水的主因,將報請中央協助研議通盤查估改善計畫。
: [新聞]排碳量不減 未來30年地球多處將大旱
: supercall October 21, 2010, 10:43:03 AM
排碳量不減 未來30年地球多處將大旱

1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警告,除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否則,未來30年內,地球上的大片區域將經歷極度乾旱。

發表在「威利跨學科評論:氣候變遷(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limate Change)」的這項研究指出,亞洲部分地區、中東、美國、拉丁美洲、南歐以及非洲大多數地區,將在未來數十年遭到嚴重乾旱的襲擊,地中海沿岸地區更將出現「幾乎是史無前例」的乾旱。在此同時,高緯度地區從北歐到俄羅斯、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印度,則將變得更加潮濕。

不過,領導這項研究的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華裔科學家戴愛國表示,高緯度人煙稀少地區所增加的濕度,無法彌補溫帶和熱帶人口較密集地區所出現的乾旱情況。

戴愛國運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所使用的22項電腦模擬系統,就溫度、濕度、降雨量以及其他氣候因素進行預測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在2060年代之前,中東、南歐、非洲多數地區、美洲多數地區(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烏拉圭、阿根廷東北部除外)、澳洲和東南亞將出現嚴重乾旱;歐亞中部和北部的多數地區、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印度則會變得比較潮濕。

戴愛國說,如果這項研究變成事實或接近事實,後果將非常嚴重。
: [新聞]亞馬遜流域遇百年乾旱 河床成沙漠
: supercall October 29, 2010, 10:47:09 AM
亞馬遜流域遇百年乾旱 河床成沙漠 地球的肺生病了...  013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
看似一片沙漠地形的地方不是在非洲,而是在南美雨林的亞馬遜,任誰都會大吃一驚!根據科學家表示,受氣候暖化與大西洋颶風活動頻繁因素影響,亞馬遜地區正遭遇百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不僅造成河川水位消退,也使得當地部落民眾生存遭遇挑戰。

根據巴西地質調查中心指出,亞馬遜支流內格羅河(Rio Negro)河位目前僅剩13.63公尺,是自1902年來最低的紀錄,過去當地最高水位曾達29.77公尺,現在卻成為乾涸見底,處處碎石塊的淒涼景象,不利船隻通行。

亞馬遜州永續基金會代表戴爾茲表示,「幾乎所有的船隻都擱淺了,加上魚獲量受氣候影響,直接減少民眾食物來源。」

根據專家表示,亞馬遜出現百年旱災是受去年聖嬰現象,以及大西洋颶風活動頻繁所影響,亞馬遜環境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納斯塔德表示,「亞馬遜的生態系統已面臨轉戾點,當地的季節變化也不似以前規律。」

巴西當局說,這次旱災已影響到40行政區,共約6萬戶居民生計受到影響,當地政府並已宣布旱區進入緊急狀態,並已調撥6百噸以上民生用品至當地提供給災民度過危機。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駐當地代表克魯茲表示,「亞馬遜河流水位上升下降雖屬正常現象,但是近年來乾旱的程度與洪澇的傷害,的確是較為頻繁而且令人擔心。」


下面這幾張圖,你印象中的亞馬遜是那幾張?  007
: [新聞]冬雪提早報到 英國人打哆嗦
: supercall November 28, 2010, 09:03:04 AM
冬雪提早報到 英國人打哆嗦

(路透倫敦27日電)
17年來的最早廣泛降雪,讓英國許多地區變成銀色世界,不少英國人今天在不合季節的冰凍天候下猛打哆嗦。
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警告指出,蘇格蘭、英格蘭東北部和東南部,以及北愛爾蘭,將會出現降大雪惡劣天候。

威爾斯(Wales)部分地區氣溫一夜間降至攝氏零下10度,英國絕大部分地區今天都處於攝氏3度低溫。
氣象預報指出,英格蘭東北部以及蘇格蘭的較高地區可能還會降雪達10公分,且預料這波寒流將會持續到下週。

冰凍天候讓許多地區開車變成非常危險,並影響到運動賽事。中央社(翻譯)
: [新聞]北極一天融掉3個台灣
: supercall July 23, 2011, 01:39:49 PM
北極一天融掉3個台灣  008

中國時報【實習編譯陳迪鴻、林慧娟╱綜合報導】

全球暖化危機越來越嚴重,今年北極圈的融冰速度及面積可能會打破以往紀錄。據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指出,七月份以來,北極圈每天的融冰量十分驚人,高達十一萬九千一百四十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個台灣的大小。

若目前北極圈的融冰速度持續至七月底,將會打破一九七九年以來的紀錄。NSIDC研究員科學家史圖爾夫(Julienne Stroeve)在《生活科學》(LiveScience)網站指出,就七月十七日的數據來看,整個北冰洋被冰層覆蓋的面積大約是七百五十六萬平方公里,比一九七九年至二○○○年的平均覆蓋面積少了兩百廿四萬平方公里。

史圖爾夫說,北極圈每年秋天海面再結冰的面積正持續減小,而今年春天冰層開始融化的時間比平常提早了兩星期至兩個月不等。據信這是由於北半球持續出現高溫所致。

六月份以來,高氣壓持續壟罩美國阿拉斯加北部的波弗特海,使整個北極地區氣溫比之前的平均氣溫高了六至八度。史圖爾夫說,除非七月接下來的溫度能夠下降,才有可能減緩北極圈融冰的速度,否則將會有新的紀錄產生。
: [新聞]北極臭氧層破大洞 5個加州大
: supercall October 04, 2011, 12:21:04 PM
北極臭氧層破大洞 5個加州大


(法新社巴黎2日電) 科學家今天指出,北極今年春天出現加州面積5倍大的臭氧層破洞,大到首次能和南極的臭氧損耗匹敵。

北極的嚴寒空氣形成這個前所未有的大破洞。這個破洞一度通過東歐、俄羅斯和蒙古上空,讓當地人口暴露於較高、但非持續性層級的紫外線當中。氧分子構成的臭氧層於平流層形成,將會破壞植被、造成皮膚癌和白內障的紫外線隔絕在外。極地地區的臭氧層在當地冬春之間定期遭受破壞。

這些破壞部分是來自人造的氯基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曾被廣泛用於冷卻劑和商用氣膠上,後被聯合國(UN)的蒙得婁保護臭氧層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禁用。

但破洞本身是由於極端寒冷的氣溫,造成水蒸氣和硝酸分子凝結,進入下平流層的雲當中。這些雲先後成為「床」,讓大氣中的氯分子轉變為會吞噬臭氧層的活性化合物。

南極上方的臭氧損耗傳統上比北極大得多,因為南極溫度遠低於北極。迄今為止,紀錄顯示北極的臭氧損耗雖然變化無常,但遠比南極有限。2010至2011年冬春之際在北極進行衛星測量,結果發現臭氧層在距地表15至23公里處嚴重耗損。最嚴重的損耗超過八成,介於距離地表18至20公里處之間。

這項刊登在英國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研究指出,「臭氧層首次出現巨大損耗,大到讓我們能以北極臭氧洞來形容」。(譯者:中央社樂羽嘉)
: [新聞]餓壞了 北極熊吃掉親生小獸
: supercall December 10, 2011, 10:28:01 PM
餓壞了 北極熊吃掉親生小獸

北極熊的食物來源越來越稀少,為了生存,北極熊不但攻擊並吃掉自己的同類,甚至連自己親生的兒女也不放過,律師出身的美國攝影師羅絲(Jenny Ross)拍到北極熊把幼獸當食物的照片,畫面之殘酷怵目驚心。

地球暖化導致北極的冰層逐年減少,且夏季提前融化,北極熊也因此受害。根據羅絲的第一手觀察,在夏季融冰期間,挪威斯瓦巴群島周遭的冰層只有冬季的幾分之一,甚至完全消失;連帶使得北極熊的獵食區域受到限制,原本是北極熊主要食物來源的海豹數量也逐漸減少。

北極熊同類相食的現象本就存在,但近年來這種現象越來越頻繁。羅絲說,在飢餓的驅使下,北極熊上岸在人類的垃圾中尋找食物,也開始獵食海鳥和海鳥蛋,但這些替代性的食物來源不足以支撐的北極熊的生存,最後只好把腦筋動到自己生的幼獸頭上。

羅絲拍到的照片顯示,一頭公北極熊用嘴叼住一頭小北極熊,準備帶到安全地方飽餐一頓;鏡頭外面有一頭母北極熊徘徊,羅絲相信它就是小北極熊的媽媽。
: [新聞]北極永凍層融解 全面加速暖化
: supercall December 12, 2011, 10:34:07 AM
北極永凍層融解 全面加速暖化

中國時報【陳文和╱綜合報導】

科學家警示說,融解中的北極永凍層(permafrost)內封藏的巨大量溫室氣體,未來卅年逐漸釋出到空氣之中,勢將使全球暖化問題加速惡化。「永凍層含碳研究網絡」四十多位科學家在《自然》期刊發表聯合報告指出,這類溫室氣體對暖化衝擊可能大過森林除伐,氣候學家並未正視。

專家預測,未來卅年夏季期間的永凍層融化,會造成約四百五十億公噸來自甲烷與二氧化碳的碳釋入大氣之中,大約相當於全球五年間燃燒煤與汽油等化石燃料的排碳量。

科學家並指出,到本世紀末時問題將會更加嚴峻。據他們推估,從現在到二一○○年,融化的永凍層總計將排出約三千億公噸的溫室氣體到大氣之中。加計這些永凍層溫室氣體,全球暖化速率將比燃燒化石燃料造成的暖化加快二○%到三○%。

過去夏季期間通常會有數公尺厚的北極永凍層融解,但隨著地球暖化,如今夏季時融化的凍土可厚達三公尺。而冰藏在其中數千年的植物逐漸腐化,就會釋出溫室氣體。
: [新聞]暖化引發酷熱 小麥產量拉警報
: supercall February 01, 2012, 10:49:19 AM
暖化引發酷熱 小麥產量拉警報

(法新社巴黎29日電) 根據「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今天刊出的研究報告,全球暖化引發更酷熱難耐熱浪,恐造成全世界小麥作物早衰,產量降低。

研究人員警告,目前電腦模型預測低估未來更炎熱天候對小麥早衰的影響程度。

小麥是地球上最廣泛種植的作物,生長於溫帶逾2億2000萬公頃土地上。

根據墨西哥市附近的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Center,CIMMYT),部分國家民眾高達5成熱量攝取來自小麥,小麥也提供20%蛋白質營養。

小麥輸出國俄羅斯2010年發生乾旱和野火,迫使全世界小麥價格漲至兩年高點,凸顯全球糧食供應易受天候相關因素影響。

溫室實驗顯示,反常氣溫會導致作物老化,特別是生長季節最後出現的反常氣溫。

超過小麥耐受限度的酷熱,會損害光合作用細胞。

為了檢驗這些實驗和第一手觀察,史丹福大學教授洛貝爾(David Lobell)領導的3人研究團隊,過濾印度北部恆河平原9年衛星數據,並利用統計學方法找出酷熱對小麥的影響。

他們發現,長期均溫增加攝氏2度,將使作物減少9天至為重要的生長期,使總產量減少高達20%。

研究人員的結論是,「和先前模型研究相較,這些結果意味暖化對小麥的挑戰更大。至於適應力,則端視小麥降低對酷熱天候的敏感程度而定」。(譯者:中央社陳蓉)
: [新聞]北半球冰風暴 日本歐洲比南極冷
: supercall February 06, 2012, 10:50:40 AM
北半球冰風暴 日本歐洲比南極冷

北半球各地低溫,今天再繼續探底,日本京都雪量破50年新紀錄,連位於南方的九州,也出現觀測史上最低溫,達到零下14度;歐洲方面,保加利亞創下百年新低溫,義大利是27年來最冷的一天,西伯利亞地區下探零下40度,由於目前南極的氣溫大約在零下6度,歐洲和日本,現在都已經比南極還要冷。


北半球冰風暴再發威,日本京都大雪狂下,87公分的積雪,破了當地半世紀以來的紀錄,更教人意外的是這裡,被白雪覆蓋的大地,竟然是位在日本南方的九州。九州民眾:「很痛苦、很冷,懷爐變得很重要。」


九州零下14度,成為當地觀測史上最低溫,少了暖氣真的會凍死人,沒想到就在這時候,火力發電廠竟然冷到當機。NHK記者:「就是這個只有8公分的水管,造成九州規模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緊急停止運作。」


水管裡的積水結冰,讓整個電廠都秀斗;在歐洲,比利時的尿尿小童也被迫要暫時憋尿,就怕結冰水柱破壞古蹟;烏克蘭民眾更直接做實驗,把水潑向零下31度的冷空氣中,滾水當場變一堆粉雪,馬路積水也結冰。


義大利20台車打滑追撞,德國柏林也讓市區民眾一早嚇一跳。CNN氣象主播:「今天早上零下19度的低溫,讓柏林的河水都結冰了。」


整個歐洲全都陷入低溫危機,義大利-9度,27年來最冷,保加利亞零下17度,下探本世紀最低溫,東歐已經降破零下30度以下,西伯利亞更出現零下40度的低溫;而東北部已經開始飄雪的英國,這個週末還要迎接新一波的寒流,接下來天氣有可能變得比南極還要冷。


: [新聞]北極驚現15萬個甲烷氣泡噴泉 暖化加速度
: supercall June 05, 2012, 11:49:30 AM
北極驚現15萬個甲烷氣泡噴泉 暖化加速度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北極不斷消融的冰川與永凍土正在大規模洩漏甲烷,該氣體對於溫室效應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25倍,科學家一共發現15萬個甲烷洩漏點。氣候科學家指出,任何來源的甲烷釋出至大氣中都令人感到憂心,這樣大規模的甲烷不斷進入大氣將嚴重影響全球氣候。

這項研究報告刊載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 science)期刊。科學家透過空中與地面觀測,發現了15萬個甲烷洩漏點,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與格陵蘭正在融化的冰川與永凍土。海上考察研究員發現,海床中存儲的甲烷,規模超過任何地面中觀測到的洩漏點,且這些大量的甲烷都以氣泡的方式浮出海面,直接進入大氣層。研究員表示,「我們發現了100多個海底『噴泉』不斷的對外噴釋甲烷,範圍超過1公里,過去從未發生如此大規模的外洩狀況。」

甲烷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溫室氣體。近期一項數據顯示,每噸甲烷造成全球暖化的威力,比二氧化碳高出25倍,這是以100年來分攤計算甲烷暖化作用的平均值。然而,甲烷在大氣中只停留10年就幾乎偵測不到,20年後更幾乎完全消失,因此,將甲烷的溫室效應分攤為100年來計算,可說是大大低估了它的影響力。由於我們減少溫室氣體的時間已剩下不到100年,最新的方式是以20年來計算,得出甲烷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強72倍。

北極圈中是一個富含甲烷的地區,但北極的冰川和永凍土能夠捕獲油氣儲層釋放的甲烷,減少其進入大氣的機會。隨著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影響,西伯利亞的永凍帶和海床都在向外釋放甲烷。

通常在深水區釋放的甲烷,還來不及鑽出水出水面就被氧化成二氧化碳,但這些在較淺的洩漏點,甲烷沒有時間氧化,導致大規模的逃逸到大氣層,未來恐對氣候產生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