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題: [新聞]極冰融解快於以往 八月融冰面積史上第二大  (閱讀 110707 次)

0 會員 與 4 訪客 正在閱讀本文。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研究:格陵蘭冰原融化速度超出想像
« 回覆 #15 於: 九月 18, 2009, 10:56:31 下午 »
研究:格陵蘭冰原融化速度超出想像 008
(法新社巴黎16日電)
今天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過去一萬年來,受全球暖化影響,格陵蘭冰原融化速度超出想像。
報告指出,因此,本世紀氣溫中等幅度升高,可能導致大陸般規模的冰塊,開始以驚人速度融解。

報告提出警告:「如果格陵蘭未來氣溫升高攝氏幾度,極可能導致格陵蘭冰原大量融解,海平面升高速度超出過去預測。」
格陵蘭含水量足夠讓海平面升高約7公尺,即使僅升高一點點,也會讓各大沿岸城市淹沒水中,迫使數億人撤離家園。

直到最近,專家仍深信,儘管全球暖化,地球兩大冰原─格陵蘭與南極洲─未來幾世紀將大致維持穩定。
但最近研究已對此產生懷疑,近幾十年來,從這兩個冰原流失的冰川融入大海速度已加快。

發表在英國「自然」(Nature)科學雜誌上的這篇報告,利用新技術測量過去一萬年來冰原的變化。(譯者:中央社王黛麗)


科學家:暖化導致地殼變動 天災更為頻繁 016
(路透倫敦16日電)
科學家今天說,全球暖化導致地殼出現變動之際,地震、火山爆發、大型土石流和海嘯可能更加頻繁。
與氣候有關的地質變遷也可能引發「甲烷噴發」,即這種強力溫室氣體的釋出。目前以固態形式囤積在永凍層和海床下方的甲烷量,甚至超越大氣中二氧化碳。

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的麥蓋爾(Bill McGuire)教授,在探討氣候變遷對地質災害影響的首屆大型會議中告訴路透:「氣候變遷不只影響大氣層和海洋,也會影響地殼。整個地球是個相互影響的系統。」

會議中的火山學家、地震學家、冰河學家、氣候學家和土石流專家,已研究歷史資料,設法預測未來改變,特別是約1萬2000年前、前一次冰河期結束時的氣溫劇變。

主辦這場為期3天會議的麥蓋爾說:「當冰層消失,地殼再次隆起,引發地震,再引發海底崩移,導致海嘯。」牛津大學的派爾(David Pyle)教授說,地表些微變動一般而言似乎會影響火山活動,不只在寒冷期結束後冰層消失的地方。氣候型態似乎也會影響火山活動,反之亦然。中央社(翻譯)

« 上次編輯: 九月 18, 2009, 10:59:03 下午 由 supercall »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格陵蘭驚人融冰 大冰原驚現川流
« 回覆 #16 於: 九月 22, 2009, 07:42:54 下午 »
格陵蘭驚人融冰 大冰原驚現川流

全球暖化到底有多嚴重?從全球第一大島-格陵蘭島的現況,就能看到真相!格陵蘭的海岸線,看到冰山融化後,漂流在海面上的碎冰塊,而格陵蘭大冰原上,已經溶出一條又一條亮藍色的河川,科學家說,全球暖化速度比10年前要來的更快,或許本世紀前,全球海平面會上升1公尺之多。

歡迎來到深居北極圈內的格陵蘭,跟著綠色和平組織觀測船的腳步,CNN記者準備踏上,這座全球第一大島的東南角,一窺地球暖化的證據。戈登漢米頓博士:「眼前這種美麗,當我一來到這,我的天啊,這實在太壯觀了。」

坐上直升機,眼前這片格陵蘭海岸線,藍的發光的海面,有無數白點點綴其中,如畫般的景緻,其實是暖化留下的足跡,海面上漂流的,其實是來自格陵蘭大冰原的冰山碎塊。戈登漢米頓博士:「格陵蘭大冰原綿延幾百英里,最中心的部份,厚達2.6英里,現在你眼前看到的,就是黑爾黑姆冰川。」

全球暖化的加快速度,讓格陵蘭的主要冰川之一黑爾黑姆,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溶化跟後退,黑爾黑姆冰川,已經縮短了8公里長,比起10年前觀測到的4公里,快上整整一倍的速度。戈登漢米頓博士:「黑爾黑姆的變化太劇烈了,不過是5到10年的時間,這是一項警訊。」

格陵蘭正發出怎樣的警訊,黑爾黑姆冰川溶化速度越快,表示更多水將流入全球海洋,用實物來換算,現在的格陵蘭,每年流失的面積,相當於8萬個奧運規格游泳池這麼大。CNN記者:「這意味海平面,將會上升到我們沒料到的高度嗎?」戈登漢米頓博士:「沒錯。」

回到直升機上頭再看一次,一條亮藍色的河川,正切割著格陵蘭冰原,裡頭源源不絕的河水代表什麼,專家說代表河水下方,有更多逐漸溶化的冰川。戈登漢米頓博士:「這條河川的大小,有多不尋常,冰川是它的源頭,因為這裡緯度這麼高。」

冰川下方藏著瀑布,冰川上各處的水色景緻,都讓專家憂心忡忡,認為聯合國在2007年,提出全球海平面,將上升60公分的說法太過樂觀,反倒認為在本世紀前,海平面將上漲1公尺之多;氣候暖化帶來的威脅,全人類要共同負擔,最大島嶼格陵蘭,正發出警訊,你聽見了嗎! 007
« 上次編輯: 九月 23, 2009, 12:35:08 上午 由 supercall »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海平面升高 多處太平洋島國需「遷國」
« 回覆 #17 於: 十月 19, 2009, 06:39:42 下午 »
海平面升高 多處太平洋島國需「遷國」

(法新社馬紹爾首都馬久羅19日電) 一名駐斐濟(Fiji)科學家指出,許多太平洋島嶼面臨因海平面升高而遭淹沒危機,應於12月哥本哈根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中尋求援助進行遷移。研究氣候變遷的斐濟南太平洋大學教授能恩(Patrick Nunn)指出:「我看不出在2100年之前還有多少島嶼適合居住。」

能恩主持今天在馬紹爾群島首都馬久羅(Majuro)開幕的「太平洋氣候變遷圓桌會議」(PacificClimate Change Roundtable),14個太平洋國家及地區與會,試圖為12月會議擬定策略。能恩指出:「在本世紀結束前,海平面將升高逾1公尺。」
對地勢較低的馬紹爾群島、吉里巴斯(Kiribati)及吐瓦魯(Tuvalu)等環狀珊瑚礁國家,人類居住將成為不可能的事。

目前已提出多項減緩及調整計畫,以協助低地區域對抗海平面上升,但能恩說:「吐瓦魯、馬紹爾群島及其他環狀珊瑚礁地區別無選擇,只能遷移民眾。」且他進一步指出,這問題不僅限於環狀礁島區域。

他指出,斐濟主島維提雷佛島(Viti Levu)低地雷瓦三角洲(Rewa Delta)地區,約有1萬2000名居民,是吐瓦魯人口的三倍,此處也會受到海平面升高的影響。

他表示,這些低地勢國家的政治領袖,應將遷移計劃列為當務之急。
他說,如果2050年前進行遷移,則2020年前就應擬好計劃。」(譯者:中央社陳蓉)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中研院:全球暖化 台灣水旱災將增加
« 回覆 #18 於: 十月 28, 2009, 12:18:14 上午 »
中研院:全球暖化 台灣水旱災將增加 007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7日電)
中央研究院今天表示,全球溫度增加,強降雨也會增加,小、中強度降雨則會減少,因此未來台灣的水旱災將會增加,呼籲應儘速做好完善的國土規劃。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劉紹臣、臺灣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利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的關係,登上國際專業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Letters)。這項數據,較先前全球氣候變遷權威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2007)的氣候模式預測,大過10倍。

劉紹臣解釋,IPCC2007雖曾經說明水災及旱災都會更嚴重,但也因不定性高、無法量化而較保守。這篇論文將「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量化,為氣候模式提供關鍵模擬指標,也對全球暖化引起的水、旱災風險評估奠定基礎。劉紹臣表示,最近幾年科學家發現,全球各地過去數10年強降雨隨全球溫度增加,而中、小強度降雨則減少,但極端天氣隨氣候的變化很難由模式預測,不定性極高,無法量化,尤其是區域性的氣候變化更難預測。

劉紹臣表示,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台灣前10%強降雨就會增加約140%,而前10%小雨則會減少約70%;全球溫度對中國華南的影響則較小,約是台灣的一半。劉紹臣表示,1961年至2005年間,全球溫度約增加0.7度,全台灣前10%強降雨增加約100%,小雨減少1倍;IPCC的氣候模式估計2005年至2030年間,全球溫度會再增加約攝氏0.7度;因此台灣前10%強降雨,在未來25年左右會再增加100%。

劉紹臣表示,由於台灣前10%強降雨大都來自颱風,更大、更多的摧毀性水災、土石流,未來將無可避免;台灣中、小雨卻逐漸減少,但中、小雨是保持土壤濕潤及地下水的關鍵水源,台灣中、南部春冬兩季常因此而產生旱災,將會更嚴重、頻繁。劉紹臣表示,由於二氧化碳在大氣生物圈系統生命期很長,想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暖化,還需數十年的努力,因此制訂因應策略以及完善的國土規劃,是當務之急。981027(中央社資料照片)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吉力馬札羅山冰層 2033年消融
« 回覆 #19 於: 十一月 04, 2009, 11:22:38 下午 »
吉力馬札羅山冰層 2033年消融

中國時報【朱立群/台北報導】

誰對全球暖化的反應最敏感?北極熊?南極企鵝?恐怕最早感到暖化威脅的,是熱帶冰河。美國學者研究指出,緯度接近赤道的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近百年來,高山冰河覆蓋率減少八五%以上,悲觀估計,這座被海明威寫進《雪山盟》裡的白雪之山,最慢二○三三年將融冰殆盡!

此研究發表於本期《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參與研究的麻州大學地球科學家哈帝(Doug Hardy)接受《自然》期刊主編訪問時表示,吉力馬札羅山緊鄰印度洋,印度洋洋流暖化正是導致高山冰河融化的元凶之一。

冰河覆蓋率 近百年來少85%

吉力馬札羅山位在坦尚尼亞境內,標高五八九三公尺,兩大主峰基博(Kibo)與馬文濟(Mawensi)都在五千公尺以上,終年覆雪,雪地有冰原覆蓋、冰河流過。研究團隊分析一九一二年以降冰河覆蓋率變化發現,二○○○年是快速融冰的轉折點。之前,平均每年減少的覆冰率尚能壓到二%以下,但二○○年測得的數據高達三.九%;二○○七年,冰河面積僅剩一.八平方公里,比一九一二年時的十二平方公里,短少近十倍。

暖化威脅之下,每條冰河或冰原融化速度不一。研究者鑽探面積較小的弗萬格勒(Furtwangler)冰河發現,二○○○年二月至二○○九年,冰層厚度薄了一半,目前僅剩四.六公尺。研究團隊第一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冰河學家湯普森(Lonnie Thompson)估算,弗萬格勒十年內就將化為雲煙。

印度洋流暖化 融冰元凶之一

湯普森指出,南面冰原雖然面積較大,但至二○○七年為止,七年來厚度減少了二四%。總體而言,推估吉力馬札羅山的冰層將在二○二二至二○三三年間全數消失。這批來自美國的研究團隊近十年來持續關注非洲吉力馬札羅山冰河的變化,已在《自然》等期刊發表成果。二年前,在舊金山召開的科學會議上,湯普森曾預言,秘魯最大的庫力卡里冰河(Qori Kalis)將於二○一二年消失。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研究:南極冰層瓦解速度超乎想像
« 回覆 #20 於: 十一月 23, 2009, 10:31:08 下午 »
研究:南極冰層瓦解速度超乎想像

(法新社巴黎22日電)

一項新研究顯示,曾被視為大部分未受全球暖化影響的東部南極冰原,自2006年起,已喪失數十億噸計的冰體,未來很可能助長海平面升高。今天發表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NatureGeoscience)期刊的研究顯示,較小且較不穩定的西部南極冰原,也有大量且明顯的冰體在脫落。

科學家擔憂,全球溫度上升可能引發南極西部快速瓦解。南極西部融解的冰水,將足以讓全球海平面上升約5公尺。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預測,海平面將在2100年前上升18至59公分,但這項估計並未將格陵蘭(Greenland)及南極冰原瓦解的潛在影響算入。

許多IPCC科學家今天表示,即使吸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降低,海平面仍可能上升近1公尺,此已足夠讓幾個小島國家無法生存,造成肥沃三角洲上的數億家園受損。(譯者:中央社李致嫻)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研究:南極洲冰層融化將使海平面升高1.4公尺
« 回覆 #21 於: 十二月 01, 2009, 11:45:09 下午 »
研究:南極洲冰層融化將使海平面升高1.4公尺

(法新社巴黎1日電)

重大科學報告今天顯示,西南極洲冰山融化速度加快,將可能導致海平面升高。根據推斷,2100年之前,海平面將比現在高出多達1.4公尺。長久以來,科學家認為南極洲多數具大陸板塊規模的巨大冰層相當穩固,禁得起全球溫室效應,就算是較脆弱的西部冰層,在未來數千年也能保持完整。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的2007年年度報告,將作為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科學基準;峰會將於12月7日到18日舉行。IPCC甚至沒將冰層融化列為造成海平面上升的因素之一。但其後的「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ientific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超過100名專家的研究顯示,冰層正大量流失,主因海水平均溫度上升。


報告新證據顯示,特別是西南極洲,將造成海平面上升「數十公分」,比IPCC的預估值高出2到9倍。即使是相較下較為保守的IPCC預估值─2100年前海平面上升18到59公分,也會使數個島國變得不適合居住、低漥三角洲的數億家園遭到肆虐。

諷刺的是,由於修補另一項環境災害─臭氧層損耗的成功,未來一世紀,地球暖化對南極洲的影響也將加劇。臭氧層破洞是由排放氯氟碳化合物(CFC)造成,報告發現,破洞使溫度下降,屏障了南極洲多數地區,不受全球暖化影響。

英國南極觀測站(British Antarctic Survey)氣候研究領導人、報告主編特納(John Turner)表示:「最驚人的證據是,臭氧層破洞這項人為環境災害,竟然可以使南極洲免於另一項人為災害,也就是全球溫室效應。」(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關鍵「2度C」 台灣恐成首批氣候難民
« 回覆 #22 於: 二月 23, 2010, 10:49:24 下午 »
關鍵「2度C」 台灣恐成首批氣候難民

第一部紀錄台灣氣候變遷的紀錄片「正負二度C」,自去年8月莫拉克風災後籌款拍攝,耗資8百萬,歷經5個月完成;片中點出全球暖化、氣候劇烈變遷,台灣將會是第一批氣候難民,若海平面上升6公尺,像嘉義東港、屏東林邊等區域都會沉入海底,影片還以無償供播方式推廣,期待喚醒台灣人民與政府對環保的重視。

去年8月,莫拉克颱風帶來的慘重災情,記憶猶新,紀錄片「正負二度C」,從全球暖化、劇烈氣候的變遷,聚焦台灣,喚醒公民對環保的重視。影片旁白蔣勳:「房屋在家人前沖走,村落在縣長面前消失。」媒體人陳文茜:「即使我看那麼多的影片,我不會看到任何一個篇幅告訴你說,這裡頭有台灣,我覺得我們欠台灣這個社會和這個土地,一部屬於台灣自己,要面對全球暖化的紀錄片。」

第一部台灣本土氣候變遷紀錄片,「正負二度C」明白指出,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度,台灣雨量將增加1倍;全球海平面上升6公尺,台灣的嘉義東石、屏東林邊東港以及雲林麥寮都將沉入海底,極端的雨量不但水庫無法負荷,類似莫拉克這樣的強烈颱風,未來不只一個。中研院地球所教授汪中和:「明年會不會有莫拉克?我們看了這些過去歷史的時候,我們只能說,非常非常可能。」

哥本哈根大會唯一結論,人類存亡繫於氣溫升降,關鍵2度C之內。紀錄片號召台灣民眾,一人一信寄到總統府,呼籲政府將台灣氣候安全提升到國家安全層次,面對全新的地球生態,做好全面的準備。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海冰回來了!3月份北極覆冰量 創近10年新高
« 回覆 #23 於: 四月 05, 2010, 11:10:03 上午 »
海冰回來了!3月份北極覆冰量 創近10年新高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
覆蓋北極的海冰數量上個月暴增,若以每年的這個時候來比較,堪稱是近十年來所未見。北極冰層在歷經多年的消退後開始恢復,讓氣候科學家大吃一驚,但他們把此一現象歸咎於白令海上空的異常寒冷天氣所造成。

研判是白令海異常寒冷所致

美國科羅拉多州「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SIDC)公布的數據中,可看出三月間的這股罕見趨勢。研究人員說,他們在今年三月間測量到冰層最多,為二○○一年來所僅見,而且覆冰量在這十年來首次接近長期平均值。

公布這份資料的科學家強調,北極海冰上個月的增加,有一部分是因為覆冰量的年度變化,而且可能不宜視為全球暖化接近尾聲。

不宜視為全球暖化尾聲

但持懷疑論者認為,這些研究發現讓所謂北極可能在二○一三年前沒有夏冰的「警示派」說法站不住腳。在一般的年度情況下,北極覆冰量在三月中旬達到最高峰,之後隨著天氣愈來愈緩和而遞減。但在今年,三月下半月的覆冰仍持續增加。

NSIDC研究人員塞瑞茲說,北極有部分地區正經歷一個異常寒冷的春天,而其他地區則是比正常值溫暖。他強調:「這不是說有任何全球暖化結束的跡象。如果你把北極看成一個整體,我們可能趨近於每年這個時候的平均海冰量。但冰層很薄且相當脆弱,而且可能很快就會融化。」

打擊北極夏冰消失說法

塞瑞茲指出,測量北極體質的最佳指標不只是覆冰量多寡,還包括冰層厚薄。但智庫「全球暖化政策基金會」研究人員懷特豪斯說:「最近的觀察結果讓二○○七年所謂北極地區將在二○一三年沒有冰的說法非常不切實際。」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氣候變熱 300年後地球不適宜人類居住
« 回覆 #24 於: 五月 12, 2010, 09:36:37 上午 »
氣候變熱 300年後地球不適宜人類居住

(法新社雪梨11日電) 科學家今天公布研究報告顯示,氣候變遷可能造成全球氣溫過熱,不到300年,地球絕大部分地區將不再適宜人類居住。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Wales)和美國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科學家發現,若干地區溫度升高,意味著人類將無法適應或生存。

他們在報告中說:「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約攝氏7度,若干地區的居住環境將成問題。」「當氣溫上升攝氏11-12度,這類地區將會擴大到目前人類居住的絕大部份區域。」

研究員薛伍德(Steven Sherwood)表示,地球氣溫在本世紀還不致上升攝氏7度,但存在嚴重風險,持續不斷的燃燒化石燃料,可能會在2300年之前產生問題。他說:「就長期論,這有50/50的可能。」

這項觀察氣候變遷較其他多數實驗更為長久的研究,是以綜合溫度和濕度升高產生的「熱壓力」(heatstress)作為觀察依據。

薛伍德表示,過去研究氣候變遷一直「短視」,並未研究溫室氣體衝擊可能衍生的長期後果。溫室氣體是造成地球暖化的禍首。他告訴法新社說:「需要觀察這點,今後20年間,我們對氣候變遷做不了什麼,但對長期變化效應,我們仍有許多能做。」

  研究報告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學者針對這項研究發表評論說,氣候變遷到2100年仍不會停止。馬麥克(Tony McMichael)教授說:「在務實的情景下,到2300年時,我們可能面對氣溫上升攝氏12度或更高。」

他說:「如果真的發生,我們目前關切的問題,包括海平面上升、熱浪侵襲、火燒山、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農業艱困等,都變得毫無意義,因為面臨一項重大威脅,就是人類目前居住的地區,有一半可能因為過熱而無法居住。」
(譯者:中央社郭傳信)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暖化危及海洋 生物恐臨大滅絕
« 回覆 #25 於: 六月 19, 2010, 11:23:12 上午 »
暖化危及海洋 生物恐臨大滅絕

(路透雪梨18日電)
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海洋幾乎都受困於溫室氣體逐漸增加,造成海洋生態系統及食物鏈受到破壞等數百年來從未發生的不可逆轉變遷。

這些變遷對全球數億仰賴海洋維生的人口來說,具有相當嚴重的後果。研究主要撰寫人、澳洲海洋科學赫格古貝格教授(Ove Hoegh- Guldberg)說:「這就像地球每天抽兩包香菸一樣。」

這項報告今天刊登在「科學」雜誌(Science),由澳洲和美國聯合鑽研10年的海洋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重大衰退。

報告指出,海洋溫度正迅速暖化及酸化、水循環發生改變、深海的「死亡區」逐漸擴大。除此之外,像海藻林和珊瑚礁等主要海洋生態系統也出現衰退,而且魚群變少變小,疾病更加頻繁,海洋生物中的有害品種增加,導致海洋食物鏈受到破壞。

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全球變遷研究所(Global Change Institute)主任赫格古貝格表示,海洋是地球的「心和肺」,製造全球一半的氧氣及吸收30%的人為二氧化碳。

他說:「我們正進入一段非常時期,人類仰賴的海洋服務正發生巨變,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開始失去功能。」他又說:「很顯然,地球不能沒有海洋。這進一步證明,我們即將邁向下一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報告作者說,超過35億人口的主要糧食來源仰賴海洋,20年內這項數字可能會加倍。中央社(翻譯)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熱浪「火化」全球 「小暑」未到高溫頻破表
« 回覆 #26 於: 七月 05, 2010, 11:11:53 下午 »
熱浪「火化」全球 「小暑」未到高溫頻破表

受到溫室效應影響,今年全球入夏的溫度屢創新高,無法遏止越演越「烈」的情況,北極地區千年厚冰開始融解,導致瀕臨絕種的物種棲地遭淹沒,國土海拔低的國家也將沉入海中,但遭受熱浪襲擊的國家卻將陷入缺水危機,各層面的影響都將一一浮出檯面。

今年6月端午節前,大家還慶幸今年氣溫還算舒適,睡覺不必像往年一樣開冷氣,但7月一到,連續幾日炎熱高溫一路狂飆,偏偏農曆二十四節氣的「小暑」還未到,不僅台灣民眾快要被烤成「人肉乾」,世界其他國家也是居高不下。

在歐洲,包括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都遭到熱浪襲擊,尤其法國的氣溫比往年同期還要高10℃,義大利更飆到40℃。至於德國全境平均氣溫也都達到30℃;西班牙正午的溫度高達40℃,逼使當局宣布8個省進入「高溫警戒」。

北半球「發燒」的區域還包括美國,首都華盛頓4日最高氣溫達到攝氏35度,紐約的康尼島海濱擠滿消暑納涼,因為氣溫達到36攝氏度。很據美國國家氣象局預測,此輪高溫天氣將持續至10日才會有所緩解。

在亞洲方面,中國從南到北有10餘省市飽受高溫之苦,長江流域的「四大火爐」從早到晚無法「退燒」,而;而印度則是從上月遭受自1800年代開始記錄氣溫以來最嚴重的熱浪侵襲,各地氣溫高達近攝氏50℃,造成數百人喪生,而上週最新一波熱浪再襲印度,單單北方省(Uttar Pradesh)就有近30人被熱死。

遭受苦難不僅是印度人,被稱為「世界盡頭」的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受到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吉里巴斯可能就會50年之後沉入海中。印度東北部沿岸地區的紅樹林也將全軍覆沒,同時鄰國孟加拉自然保育區也將被部分淹沒,進而影響瀕臨絕種的孟加拉虎的棲地,物種將更為稀少。

更可怕的是,北極地區溫度上升是其他地區的兩倍,融冰時間從6月提早到4月,讓住在格陵蘭的居民原本熟悉的冰上路徑,變得危險又陌生。隨著浮冰減少,該區最大陸地肉食動物北極熊賴以狩獵的基地也減少,無法獵捕到足夠的海豹,飢餓與死亡將無法避免,按照這速度,只剩下兩萬多隻北極熊也將完全消失。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19世紀來最熱一年 地球熱到破表
« 回覆 #27 於: 八月 18, 2010, 09:18:25 上午 »
19世紀來最熱一年 地球熱到破表

今年夏天,一共17個國家氣溫飆破歷史紀錄,中東的死海最高溫飆到51.4度,巴基斯坦甚至出現53.5度的離土高溫;美國太空總署的專家預言,今年恐怕會是從19世紀,有氣象紀錄以來,地球最炎熱的一年。專家更發現,北極偏北面的冰層,也開始出現融化的跡象,地球極端氣候,逐漸把人類推向世界末日。

原本均溫20度的俄羅斯,竟然出現破紀錄的44度高溫,一個小火星,瞬間成了沖天的烈焰,數百個火場,讓莫斯科飽受霾害之苦,整個歐洲東部到南部,也是一樣,火場一個接一個。CNN氣象主播:「不只是在俄羅斯,從這裡開始,大火一直擴散到葡萄牙,甚至是西班牙。」

高溫是今年北半球,最一致的天候狀況,巴基斯坦出現亞洲有史以來的最高溫53.5度,就連全世界海拔最低的死海,溫度都達到51.4度,一共17個國家,氣溫突破歷史紀錄,其中有10個國家,溫度都超過45度。

根據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的調查,今年6月的平均溫度,史上最高,7月的氣溫,也也榮登史上第2;專家預言,今年恐怕是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NASA專家:「根據衛星數據還有其他數據顯示,2010年,準備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美國太空總署的專家認為,以目前的天候狀況來看,地球確實在發燒。NASA專家:「像現在這樣出現熱浪,雨季增強的情況,符合我們之前對於地球暖化的預測。」

但專家最擔心的卻不是這個,暖化造成北極格陵蘭冰川快速融化,才是讓專家最憂心的部分。NASA專家:「過去幾年,我們以為冰層融化,發生在格陵蘭的南部,比較溫暖的地區,但現在北部地區的冰也在流失。」

英國科學家,前往格陵蘭,尋找全球暖化的新證據,冰山融化碎裂,海面上出現一塊塊細碎的浮冰,格陵蘭的內陸,也開始出現裂痕,白雪融化成小河。英國科學家:「那根竿子是2星期前立的,你可以看到,現在這區大約2公尺半高的冰層,都融化掉了。」

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也就等於海平面上升速度變快,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的專家表示,目前海平面,以每年3毫米的速度,逐漸上升,100年後,海水就會上升超過30公分;到時候,不只是這片美景消失無蹤,人類恐怕也被迫面對惡劣天候狀況,再加上海水倒灌,雙重夾擊的末日浩劫。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彰化6鄉鎮遭滿潮危害 全球暖化疑是禍因
« 回覆 #28 於: 九月 12, 2010, 11:45:59 下午 »
彰化6鄉鎮遭滿潮危害 全球暖化疑是禍因

(李河錫報導)
中秋滿潮期即將到來,彰化沿海從線西到大城等五個鄉鎮卻先面臨超級大滿潮、飽受海水倒灌危害,迫使沿海港區漁民泡著水交易漁獲﹔縣府漁業課表示,除了地層下陷惡化,全球暖化引發海水高漲才是沿海面臨淹水的主因,將報請中央協助研議改善計畫。

俗稱年度的中秋大滿潮的季節即將到來,然而彰化縣沿海從伸港、線西、鹿港、福興到芳苑、大城一帶共計有六個鄉鎮,都已先行面臨超級大滿潮、飽受海水倒灌危害的災情,尤其是位在線西塭仔漁港以及芳苑的王功漁港,港區漁民一到了大滿潮時刻,幾乎都必須泡著水交易漁獲,不僅苦不堪言,消費交易量大受影響。

 部分漁民則表示,今年滿潮期來得特別早,潮水還特別大又滿,認為除了中秋大潮之外,地層持續嚴重下陷是主因,要求縣府漁業課、中央水利署能研議加高海堤來為民解困。

 然而縣府漁業課長林美金前往會勘之後則表示,彰化沿海地區除了地層下陷持續惡化,面積更擴大之外,也可能是全球暖化,引發海水高漲,是今年度沿海各鄉鎮,在無風無雨,還要面臨空前大淹水的主因,將報請中央協助研議通盤查估改善計畫。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新聞]排碳量不減 未來30年地球多處將大旱
« 回覆 #29 於: 十月 21, 2010, 10:43:03 上午 »
排碳量不減 未來30年地球多處將大旱

1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警告,除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否則,未來30年內,地球上的大片區域將經歷極度乾旱。

發表在「威利跨學科評論:氣候變遷(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limate Change)」的這項研究指出,亞洲部分地區、中東、美國、拉丁美洲、南歐以及非洲大多數地區,將在未來數十年遭到嚴重乾旱的襲擊,地中海沿岸地區更將出現「幾乎是史無前例」的乾旱。在此同時,高緯度地區從北歐到俄羅斯、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印度,則將變得更加潮濕。

不過,領導這項研究的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華裔科學家戴愛國表示,高緯度人煙稀少地區所增加的濕度,無法彌補溫帶和熱帶人口較密集地區所出現的乾旱情況。

戴愛國運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所使用的22項電腦模擬系統,就溫度、濕度、降雨量以及其他氣候因素進行預測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在2060年代之前,中東、南歐、非洲多數地區、美洲多數地區(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烏拉圭、阿根廷東北部除外)、澳洲和東南亞將出現嚴重乾旱;歐亞中部和北部的多數地區、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印度則會變得比較潮濕。

戴愛國說,如果這項研究變成事實或接近事實,後果將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