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題: [轉錄]算盤的介紹  (閱讀 13405 次)

0 會員 與 2 訪客 正在閱讀本文。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轉錄]算盤的介紹
« 於: 十月 29, 2007, 05:20:30 下午 »
算盤─最古老的計算機
 
      算盤是中國人在長期使用算籌的基礎上發明的。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爲工具進行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産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瞭更先進的計算器--算盤。
算盤是長方形的,四周是木框,裏面固定著一根根小木棍,小木棍上穿著木珠,中間一根橫梁和算盤分成兩部分,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兩個珠子,每個珠子當五,下半部有五個珠子,每個珠子代表一。 (圖1)
 
      關於算盤的來歷,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600年,據說我國當時就有了"算板"。古人把10個算珠串成一組,一組組排列好,放入框內,然後迅速撥動算珠進行計算。東漢末年,徐嶽在《數術記遺》中記載,他的老師劉洪訪問隱士天目先生時,天目先生解釋了14種計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珠算,採用的計算工具很接近現代的算盤。這種算盤每位有5顆可動的算珠,上面1顆相當於5,下面4顆每顆當作1。這是關於珠算的最早記載,與後來流行的算盤並不相同,而且在當時也沒有普及流傳。

     大約到了宋元的時候,珠算盤開始流行起來。宋朝著名畫家張擇瑞所著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清晰看到“趙太丞家”店鋪的櫃檯上擱著一把算盤。元代未年有一本書叫 《南村輟耕錄》,其中記載了江南的一條俗諺,說新來的奴僕像“擂盤珠”,不撥自動;過了一段日子像“算盤珠”,撥一撥動一動;到最後像“頂珠,撥它也撥不動了。俗諺裏都已經有了“算盤珠”的比喻,說明珠算盤的運用在江南一帶已有了一段時間和一定程度的普及了。不過當時算籌並沒有廢除,籌算和珠算同時並用。(圖2)

     珠算的普及並最終徹底淘汰籌算,這一過程是在明代完成的。當時,由於實用數學和商業數學的發展,迫切要求計算簡捷,速度加快,這就給珠算盤這一計算工具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另外,傳統的籌算方法從唐宋以來已經逐漸簡化,並且形成了一套運算口訣。這些口訣用字極少而意義完整,用算籌演算時,往往一念口訣就心算出了結果,而手中的算籌卻還在慢慢排列,這樣便産生了得心不能應手的矛盾。比較起來,在珠算盤上用手撥動算珠的速度要比籌算的排列移動快得多,珠算具有“隨手撥珠便成答案”的優點。

      隨著算盤的使用,人們總結出許多計算口訣,使計算的速度更快了。這種用算盤計算的方法,叫珠算。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還能計算土地面積和各種形狀東西的大小。
 
      由於算盤製作簡單,價格便宜,珠算口訣便於記憶,運算又簡便,所以在中國被普遍使用,並且陸續流傳到了日本、朝鮮、美國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現在,已經進入了電子電腦時代,但是古老的算盤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各行各業都有   一批打算盤的高手。使用算盤和珠算,除了運算方便以外,還有鍛煉思維能力的作用,因爲打算盤需要腦、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鍛煉大腦的一種好方法。
« 上次編輯: 十月 29, 2007, 05:23:02 下午 由 super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