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題: [介紹]國寶魚的佳餚--水棲昆蟲  (閱讀 15280 次)

0 會員 與 2 訪客 正在閱讀本文。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介紹]國寶魚的佳餚--水棲昆蟲
« 於: 一月 27, 2008, 01:39:52 上午 »
國寶魚的佳餚--水棲昆蟲

與水為伍的昆蟲

臺灣櫻花鉤吻鮭早在民國 73 年就公告為珍貴稀有動物,被稱為「國寶魚」,但你知道牠吃什麼嗎?雖然日治時代,從解剖國寶魚的胃裡已經知道,牠的主要佳餚就是水棲昆蟲,但由於水棲昆蟲大多生長在水中,不容易察覺,想必大家對水棲昆蟲的認識也不深吧!

只要生活在水裡或水面的昆蟲就稱為「水棲昆蟲」,也有人說成「水生昆蟲」。水棲昆蟲可分為 11 目,約占所有昆蟲種類的 3%。目前已被人類命名的昆蟲約有一百二十多萬種,換算下來,水棲昆蟲約三萬六千多種。但若依昆蟲學家估計,地球上的昆蟲有 3 千萬種,水棲昆蟲就約有 93 萬種。你是否被這樣的數據嚇到了?其實,在武陵地區溪流中的水棲昆蟲只有 6 目 28 科 46 種而已。翻開河底石塊,就可發現牠們的蹤跡!

監測水質的指標生物

水棲昆蟲生活的環境若依水流動與否來分,可以分為「靜止水域」如池塘、湖泊等,與「流動水域」如溪流、河川等兩大類。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活的武陵地區溪流,就屬於「流動水域」。水棲昆蟲因體型小加上身體特殊的形態特化,使牠們可以棲息在溪流底的石礫間、大石頭的縫隙與裂縫中,甚至住在不穩定的沙粒間,避免被溪水沖走。

溪流底棲生物中最大宗的就是水棲昆蟲。由於長期演化頗能適應周遭的生存環境,且因物種不同而能分別選擇在特定水域中生存,因此若水質遭到污染,這些昆蟲便能馬上感受到環境變化,做出離開棲地或死亡的反應,極易做為偵測水質變化的指標。此外,在水域生態系中,依食性組成來區分的功能取食群(不需做分類方面的假設,只需根據口器形態做為區分取食模式的指標),包括碎食者、採集採食者、採集濾食者、刮食者、吸食者、捕(掠)食者、寄生者等都有,這就是水棲昆蟲之所以能成為生物指標的理由。

水棲昆蟲成蟲利用本身的翅飛離水面生活,使牠們能生存於陸地及水域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中。以下只針對在武陵地區出現的 6 目水棲昆蟲加以簡介。

武陵地區的水棲昆蟲

蜻蛉目:全世界已知有 31 科 5,800 種,臺灣到目前為止已知有142種。武陵地區調查到 1 科 1 種,即春蜓科鉸剪春蜓,是臺灣特有種,分布於海拔兩千公尺以下的中、北部山區,尤其是具砂質的溪流,在武陵的有勝溪可採集到稚蟲水蠆(ㄔㄞˋ)。春蜓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蜻蜓,根據紀錄,臺灣共有 22 種,活躍於春、夏兩季。春蜓體色大多以黑為底,再加上淡綠或黃色斑,複眼綠色,常停棲於溪流邊岩石上,也有少數物種棲息在湖泊、池塘等靜止水域。

蜻蜓小時候生活在水中叫做水蠆,下唇特別長且伸縮自如,末端有如鉤狀構造的牙鋏,便於捕捉水蚤、孑孓(ㄐㄧㄝˊ ㄐㄩㄝˊ)、紅蟲、浮游稚蟲、石蠅稚蟲、小蝦、蝌蚪、小魚苗等水棲性小動物。族群密度高時,有互相捕食的現象,也會被其他水棲性較大動物如魚蝦類、兩生類、鳥類等捕食。

蜉蝣目:全世界已知有 37 科 3,000 多種,臺灣共有 43 種,武陵地區有 7 科 12 種,占全臺灣四分之一強。扁蜉蝣科是刮食者,其他 6 科大多是採集採食者。蜉蝣的生活史經過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 4 個階段,屬於不完全變態中的前變態(少了蛹期,多了亞成蟲階段)。

蜉蝣把卵產在水中,每粒卵上都盤繞著向外伸展的纖毛狀物質,以便能夠纏在水草或水底的砂石上。卵孵化成稚蟲後以水生植物、藻類、水底碎屑等為食。老熟稚蟲會出水面蛻皮為亞成蟲,亞成蟲與成蟲相似但體色較淡,須再次蛻皮才變為成蟲。稚蟲變為成蟲須經兩次蛻皮,消耗許多能量,再加上口器退化不能進食,壽命甚短,有「朝生暮死」之說。事實上,就其整個生活史看來,蜉蝣並不是短命鬼。

毛翅目:通稱石蠶蛾,全世界已知有 45 科 11,000 種,臺灣共有 20 科 101 種,武陵地區有 7 科 12 種。舌石蛾科是刮食者,網(紋)石蛾科及角石蛾科是採集濾食者,沼石蛾科及絲口石蛾科是採集採食者,鱗石蛾科及流石蛾科是碎食者。

毛翅目幼蟲體型屬中大型,常成為蛙類、魚類、河烏的食餌。幼蟲體內有發達的絹絲腺,分泌的絲質能綴結小石塊、泥土、枯枝落葉等結成各式各樣的巢。例如舌石蛾科結碎石成可攜式龜殼巢、網(紋)石蛾科結枯枝成網狀固定巢、沼石蛾科絹絲結成可攜式筒狀巢,大多以水中的有機物或藻類為食。但也有不結巢,自由生活的幼蟲,例如流石蛾科及角石蛾科,其中角石蛾科的長鬚石蠶幼蟲體長可達 4 公分,更是河烏的佳餚。

襀翅目:「襀」讀(ㄐㄧ),通稱石蠅、河螻,全世界已知有 16 科 2,300 種,臺灣到目前為止共有 5 科 15 屬 29 種,其中 27 種是特有種,武陵地區有 4 科 6 種,占全臺灣五分之一強。稚蟲體型由大到小都有,功能取食群的分類方面,有碎食者(卷石蠅科及短尾石蠅科)、捕食者(石蠅科及刺石蠅科)等。

石蠅稚蟲棲地極為多樣,所需的微棲地底質有大圓石、鵝卵石、碎石、細砂、落葉堆等,多數只棲息在低溫、水質乾淨、溶氧量高的流動水域或湖泊中。若溪流受到污染或因有機物氧化作用造成水中含氧量降低,會導致石蠅稚蟲無法存活。因此石蠅稚蟲存在與否,可做為持續監測溪流水質是否遭污染的明確指標。

鞘翅目:通稱甲蟲,武陵地區有 3 科 3 種,分別是長角泥蟲科、龍蝨科及圓花蚤科。其中長角泥蟲科是構成臺灣溪流底棲甲蟲相的主要成員,多半以流水環境為棲所,成蟲體長最大不超過 1 公分,定居於水中且失去飛行能力,靠腹甲呼吸,因此不必像龍蝨非得要出水面換氣不可。

雙翅目:武陵地區有 6 科 13 種,分別說明如下。

流(鷸)虻科:武陵有 Atherix 屬,成蟲聚集在溪流的岩石表面或橋下產卵,孵化的幼蟲會一起落入水中,是捕食者。

網蚊科:臺灣有 3 屬 5 種。武陵有 Bibiocephala 屬,幼蟲腹部各節兩側有爪狀觸角肢且每節有一吸盤,有助於附著在急流底石上,以藻類為食,是刮食者。

蠓科:武陵有 Bezzia 屬,幼蟲頭窄無原足細長如針,是溪流中的捕食者。蠓科有些種類雌成蟲已適應成會吸血,例如小黑蚊即是。

搖蚊科:已知有 5,000 多種,臺灣有 33 屬 88 種,武陵地區有 2 屬 5 種。搖蚊能生活在條件落差極大的氣候和水質範圍,幼蟲有偏愛的棲地,有些種類幼蟲對污染非常容忍,有些種類對污染則非常敏感,因此利用這種極為敏感的特性,搖蚊可是監測水質有無污染的優秀候選人。

一般認為搖蚊是生長在污濁水域的物種,幼蟲體紅色又稱為「紅蟲」,是令人討厭的昆蟲。但武陵地區發現的搖蚊幼蟲體白色,是水域生態系很重要的成員之一,也是很多魚和其他水棲生物的主食!依功能取食群分類,包含採集採食者、碎食者、捕食者等。搖蚊成蟲體腹綠色不吸血,成蟲往往於黃昏日暮時在近水處成群飛舞。

蚋科:武陵有 Simullium 屬,幼蟲棲息在急流溪中,利用腹末吸盤固定在石塊上,頭前以梳狀口器濾食水中有機物質,屬採集濾食者。需蛻皮 6 ~ 9 次才化蛹,並集體羽化為黑蚋飛向空中,雌成蟲吸血。

大蚊科:臺灣有 50 屬 341 種,武陵有 2 屬 4 種。朝大蚊幼蟲是採集採食者,以絲管居住在遭溪水濺濕的大岩石表面上,隨著水流採食碎屑和藻類。祖大蚊幼蟲生活在有機肥沃且含泥沙的溪流中,以捕捉水中小生物為食,準備化蛹時會朝溪流中含沙石處移動。

維護自然生態人人有責

臺灣櫻花鉤吻鮭吃什麼?相信大家應該略有所知了吧!目前在臺灣的溪流都可發現水棲昆蟲的稚蟲,尤其是水質清澈的溪流上游。如果下次您到戶外郊遊踏青時,看見溪流可別忘了翻開溪中的石頭,或許您就可以發現這群模樣可愛逗趣,甚至比人類還要早出現在地球上的小動物呢!

臺灣櫻花鉤吻鮭不僅是國寶魚,所居住的七家灣溪原本就是一條動態且連續的水域生態系,生產力及生命力都非常旺盛。我們不僅要保育臺灣櫻花鉤吻鮭,更要好好珍惜這裡的自然生態。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9月,417期,15 ~ 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