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水母螫傷 別拿尿液、醋酸沖洗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 2011.09.22 04:20 am
不少年輕人愛到海邊衝浪、浮潛,見到水母若不懂閃避,當心被觸鬚「鞭」到紅腫癢!有皮膚科醫師,2周內連續收治3、4名水母螫傷個案;醫師提醒,一旦被螫傷,千萬別拿尿液或稀釋醋酸沖洗傷口,以防弄巧成拙。
一名24歲年輕辣妹與男友到屏東海邊浮潛,因潛入海中太興奮,看到水母又沒迴避,一上岸就發現手臂皮膚如被「鞭刑」,出現一條條又癢又痛的紅線。回台北後,患部還長起一顆顆水泡,診斷是遭水母螫傷,經藥物治療,腫痛與搔癢才緩解。
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患者就醫時,兩手臂奇癢難耐,且紅腫「鞭痕」陸續長起水泡,一碰就痛,「又癢又痛,讓她坐立難安。」
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鄒孟婷表示,水母觸鬚上的刺絲胞碰觸人體,依症狀輕重會出現「接觸性反應」與「過敏反應」。她說,當皮膚被刺絲胞「鞭到」,依接觸毒液多寡,出現紅腫癢痛,有時甚至會長水泡;體質敏感者更要小心呼吸困難、休克等致命性「過敏反應」。
被水母螫到怎麼辦?台北榮總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因水母觸鬚上的刺絲胞含毒素,可先用海水或生理食鹽水沖洗,並以稍硬的紙片,輕刮附著於皮膚上的刺絲胞,再用40到45度的溫熱水浸泡患部送醫。研究發現,高溫可減緩癢痛等不適感。
坊間傳言,可以尿液或稀釋醋酸塗抹螫傷部位急救,楊振昌表示,這只是利用酸鹼中和緩解疼痛,不具治療效果,況且尿液成分複雜,若皮膚有傷口,易造成感染。他說,尚無實例研究證實,稀釋醋酸能延緩傷口惡化與鎮痛,且濃度難拿捏,不建議使用。
鄒孟婷建議,民眾最好避免到水母活躍的海域戲水,浮潛時,應穿著專業潛水衣包裹身體;若螫傷後出現水泡,應避免弄破,趕快就醫,以防傷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