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題: 孔雀魚生病了  (閱讀 34710 次)

0 會員 與 3 訪客 正在閱讀本文。

離線 ayumiqmazaky

  • 新手會員
  • *
  • 文章數: 1
  • 評價 0
孔雀魚生病了
« 於: 十二月 16, 2007, 01:43:03 上午 »
http://140.113.207.211

我的孔雀魚身上都出現這種白色區塊

查了一下可能得了柱狀病

但步確定

請問各位我該怎麼辦呢

我不想下黃藥 因為有小魚怕會死光

也不想讓水呈現 黃色很難清掉@@

我不知道我未啥會出現這種病症


謝謝

離線 supercall

  • 管理員
  • *****
  • 文章數: 835
  • 評價 1
回覆: 孔雀魚生病了
« 回覆 #1 於: 十二月 16, 2007, 12:18:15 下午 »
http://140.113.207.211
我的孔雀魚身上都出現這種白色區塊
查了一下可能得了柱狀病
但步確定
請問各位我該怎麼辦呢
我不想下黃藥 因為有小魚怕會死光
也不想讓水呈現 黃色很難清掉@@
我不知道我未啥會出現這種病症
謝謝

     我昨天看了一下你的照片跟網路上魚友求救的案例,發現你得的的確是柱狀病,通常生病的魚友求救,網友大多都會建議用重鹽黃藥或是過猛酸鉀甚至甲基藍BIO 林可散劑福馬林孔雀綠等藥品,但是其藥品的適當濃度很難抓到精確值,因此不建議你下藥,因為就算治好了,因你本身的餵食、換水等模式未做改進,還是會發病的!現在只能建議你把病魚隔離,包括夾尾、身上有些微病徵的都要隔離,而魚缸中未發病的魚隻仔細觀察其情形,並且將發病缸的水質顧好,以防全體染病而倒缸。

最後我在轉貼一下柱狀病的介紹,希望你能認識它發病的原因,進而了解如果去預防它。

淡水魚柱狀病(Columnaris Disease)

      柱狀病病原菌主要侵犯鰓組織及體表的上皮組織,引起爛鰓病或爛尾病病,因病原菌為一種滑走細菌(粘液性細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或稱Cytophaga columnaris),為不分枝細絲狀的長桿菌,革蘭氏染色為陰性,能滑行運動。不易分離培養,需使用Cytophaga media為初次分離的培養基。
      具4種不同的血清型,病原性因血清型的不同有強弱之分,強毒株多半侵犯鰓組織,可能會在1~2天內就造成魚類死亡,弱毒株多半侵犯體表皮膚組織,造成爛鰭爛尾的病變。柱狀病病原菌為一種常在的條件性病原菌,當高水溫期,水質不良,魚體受傷或健康狀況不佳時常會爆發感染。於10℃以下時感染情形較輕微而不明顯,於18℃以上時才會爆發大量的感染。菌體在上皮組織上會集合呈一種特殊的圓柱狀構造物,故稱之為柱狀病

●症狀:
1.初期症狀不明顯,於口、唇、頭部、鰓蓋或鰭邊緣等受傷部位,粘液分泌增多,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的斑點。隨著病程的進行,粘液繼續增厚,形成乳白色或灰白色的絨毛狀病變,與水黴的感染類似,故又稱棉絲病(Cotton-woll disease)或口黴病(mouth-fungus)。
2.鰓部被感染時,先在鰓絲的末端出現褪色的病變區,上皮細胞會增生,使鰓絲發生壞死溶解的現象
3.鰭部感染時,初在鰭的末端出現壞死病變,漸沿鰭條下降,蔓延魚鰭基部的皮膚組織,逐漸擴大,病變部呈灰白色,漸潰爛壞死,嚴重時鰭的組織皆溶解壞死,只剩鰭條裸露
4.皮膚的病變初為小而圓形的白斑,漸擴大,中間呈灰藍色,周圍則呈紅色的瘀斑病變,壞死組織會脫落呈不規則的污物附著於皮膚上。

●預防:
1.避免放養密度過高。
2.增強水流循環與打氣。
3.定期使用「可保淨」,分解缸底累積排泄物與殘餌,改善水質環境,防止水質惡化。

      遇到這疾病時,網友會建議下高錳酸鉀二次,隔離時間約 4- 6小時,也就是說第一次下藥,水轉變成琥珀色後換水,等4-6小時下第二次高錳酸鉀針對此病非常有效;另一位魚友在yahoo拍賣買BIO林可散劑,他本身是1呎缸,下了0.2g的用量,並且加粗鹽0.5%,每天換水1/3,換完水後補粗鹽,在下藥0.2g.(說明書上是說兩天換一次水,再補回換水所換掉的藥量)治療5~7天左右,魚大概就會痊癒了,但是也沒有每隻都救活。通常此病最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水質上在高硬度、高有機質污染、高氨 、低氧、維他命缺乏時容易發病、魚的放養密度過高也容易發病。




« 上次編輯: 十二月 16, 2007, 02:39:37 下午 由 superc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