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我的家
淡水河形成的過程,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吧?

我們現在所稱之的淡水河流域乃是由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所匯聚而成。然而,根據相關的研究,這些淡水河系的河流原本都是各自獨立出海的,而且在各個地理演變的歷史斷面下,各河流與這塊土地的關係可謂錯綜複雜。
且讓我們從四百萬年起,隨著地殼變動、火山的活動與河流的改道等等,細看這淡水河的成長歲月是如何的演變,並型塑今日的淡水河流域。 這個故事要從四百萬年前說起:
◎四百萬年前 淡水河的故事大約要從四百萬年前說起。
約在四百萬年前,台灣受到『歐亞板塊』以及『菲律賓板塊』碰撞與作用的擠壓而浮出海面,在這蓬萊造山運動的作用之下,古新店溪開始孕育成形,並從現今泰山的地區附近出海。

上圖說明了造山運動作用之下地層結構與斷層的走向,當時受碰撞擠壓而形成的山脈中穿流著古新店溪,並逐漸在出海口淤積成三角洲。
◎六萬年前 淡水河流域的形成關鍵可以推至約莫在六萬年前的一場地質構造運動。

在古新店溪與古大漢溪形成時,其出海口附近仍是一片汪洋,日後經過數百萬年的河流作用與泥沙淤積,海口終於成為三角洲。但六萬年前的地質變動使得古新店溪口的三角洲隆起,形成林口臺地,臺北地區則陷落。海水從關渡附近的缺口灌入,臺北與林口之間形成了一個三面封閉的峽谷,在海水流入後變成了海灣。
◎三萬年前 三萬年前,由於河流的改道與侵蝕,大漢溪開始流入了臺北盆地。

大漢溪幾經改道後,原本朝桃園台地出海的舊河道,因而失去了源頭全成了斷頭河。而新店溪改道後,林口臺地上原有的河道隨地勢上升而回流,在斷層的邊緣形成瀑布,瀑布與河流兩股力量交互切割侵蝕,海灣不斷由江子翠往鶯歌方向延伸,最後終於在山谷間鑿出一條約十公里長的通道,通到大漢溪。海灣的水位比大漢溪低,大漢溪從此也被襲奪 過來,進入臺北地區。
◎二萬年前 隨著大漢溪被新店溪襲奪,同樣的情況接著發生在基隆河的身上。今日淡水河河系大致的輪廓於是形成。

臺北地區在下陷後,從今日的士林到基隆一帶,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該地區的河流也朝低處往士林而去,附近新店溪的支流順勢將基隆河引進了臺北地區,如此河流的向源侵蝕,新店溪襲奪了基隆河,今日淡水河流域的河系才有了大概的輪廓。
◎一萬年前 一萬年以前,淡水河流域流經的臺北地區再次歷經了重大的變動: 臺北湖 的形成。 康熙台北湖 是最近一次的台北成湖的記錄。

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匯流之後,不斷的帶來上游沖刷下來的砂石,加上河流的侵蝕作用,將原本丘陵起伏的地形填實鋪平,臺北地區於是形成了 盆地。
隨後 大屯火山 再次噴發,熔岩堵塞了 關渡 附近的缺口,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頓失出海口, 臺北盆地 於是蓄積成湖。
◎五千年前 五千年前,今日淡水河流域面貌的呈現。

大約在五千年前,台灣海峽的海平面下降,臺北湖的湖水在關渡決岸泄出,臺北盆地漸漸的出現,成為今日的模樣。
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在臺北盆地匯聚後,形成一水源充沛的河流從觀音山旁的淡水出海,淡水河流域的全貌自此完整的呈現。造就流域周圍先民聚居繁衍的濫觴。
淡水河不同的面貌Spot衛星影像
本衛星照片乃是經由法國所發射的資源遙測衛星所獲得的地表影像。資源衛星多使用多光譜感測器來呈現地表的資訊,通常學者一致公認把光學的三原色之中的紅色給紅外波段,綠色給紅波段,藍色給綠波段,這樣的影像配置效果看起來最清晰分明。然而一般人也許認為綠意盎然的森林一定只對綠波段有反應,其實森林對紅外波段的反應相對更強,甚至可以蓋過綠波段。這也就是我們在淡水河流域的衛星影像中,經常可以看到紅色的山林景象的原因。
彩色衛星影像
透過影像處理,以最接近地表顏色來表示地形的衛星影像圖。其製作的方式以衛星影像為底圖,配以電腦軟體製作出最近真實色的展現地形。例如山脈、林地、果園、農地調以綠色,建地以灰白色,河川、海洋則以藍色為主。
分層設色圖
是最早小縮尺地形表示方法之一,在十九世界末葉才被廣泛的使用。由於製作比較簡單,所以比其他方法更為普遍。在掛圖、地圖及其他地形圖中,表示地形的方法通常是分層設色法,因為它只需要在等高線間加上不同的面符號即可。
暈渲圖
暈渲圖可以分為直照暈渲與斜照暈渲兩大類。前者水平地面成為白色,坡度越陡越暗。後者的光源來自一固定方向與高度,地表受光量之大小與光源投射大小成比例,當地表切面與光源成正交時,所受光量為最大。但兩者都各有缺點,直照與一般習慣不符,斜照則是過黑或是過亮。因此有人使用兩者混合方式形成第三類暈渲法,稱為混合暈渲法:利用直照暈渲原理來緩和斜照強烈明暗的差異。
彩色暈渲圖
分層設色圖若與圖畫地形符號或暈渲圖相混合使用時,稱為彩色暈渲圖。此種地圖的表現方法幾乎可以滿足一般地圖讀者對地形描述的大部分需求;它可以呈現主要的構造地形,如大山脈、大高原或低地等以及較詳細的地形。
◎水淹台北大城
拜地理資訊系訊(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之賜,我們可以模擬出任何假想中的地理現象。以水淹台北大城為例,我們使用台北盆地40公尺精度的數值高度資料,再將0-30公尺的區域依序改成海拔高度0公尺,輸入多媒體影片處理軟體。水淹台北大城這段虛擬的影片就產生了。片中的結局可以看到台北盆地灌入30公尺的水量後,大屯山群與台灣本島相離,獨自變成大屯島群。淹水過程中,基隆河谷最先被淹沒,接著新店溪河谷,最後當大漢溪河谷也被淹沒時,台北盆地自此消失,新台北灣就呈現在我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