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警訊!台南鹿耳門 水母漂滿溪
台南市鹿耳門溪最近出現成千上萬的水母,其中,漁民林忠民架設的流刺網一次捕到超過三百台斤水母,每隻直徑廿多公分,
比手掌還大,有如特大號肉圓;但這些水母不能吃,而具經濟價值的漁獲只有一尾草蝦和三隻螃蟹,令林忠民叫苦連天。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系教授羅文增說,近兩年來,水母常在亞洲海岸大批出現,這是地球暖化的警訊;
水母專門捕食海域浮游生物、小魚、小蝦、小蟹及卵。當水母大量增生時,會造成當地漁業資源枯竭,
以往,台灣海域每十二年可看到水母大量繁殖一次,如今幾乎年年出現。
他說,水母大量繁殖的原因有三,一是海水溫度升高,水母無性生殖加快;二是人為汙染造成海水優養化,浮游生物增加,讓水母有足夠的食物;
三是濫捕造成大型魚類減少,致水母沒有天敵。
漁民林忠民說,他在鹿耳門溪捕魚四十多年來,頂多一次看到十幾隻水母,每隻體積只比貢丸大一些,從沒看過成千上萬這麼多的大水母。
羅文增說,這些水母應是根口水母,和去年在台中港大批出現的端棍水母不同。
國立屏東海生館研究浮游生物的張文炳博士說,水母大量出現、密度過高,會造成養殖鮭魚大量死亡,紐西蘭和北愛爾蘭都曾發生這樣的案例;
但台灣水母大量出現的密度沒有這麼高,也應該是短暫現象。
羅文增表示,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研究團隊將許多品種的水母,發展成具經濟價值的海蜇皮等;但是僅限台灣東北角乾淨海域出產的水母能加工製成食品。
台灣西部許多海域因汙染嚴重,水母有腥臭味,毫無經濟價值。